“在我二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就是高芝兰老师。她的博学厚德,她的孜孜不倦,让我从第一堂课开始就深深地崇拜上了她。”当如今活跃在欧洲歌剧舞台的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忆起自己的恩师高芝兰教授时,言语间总是充满敬意和感激。4月12日,这位为音乐事业奉献终身的老人在美国旧金山平静地走完了自己92年的人生。
1922年1月,高芝兰先生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幼年随双亲移居上海。小学时,就显露出对西洋音乐的兴趣。父亲虽只是普通公务员,却对女儿的爱好很支持,为她买来一台收音机。从此,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音符通过电波传向她的小屋,珍妮·麦当娜、戴安娜·德宾等名家的美妙歌声引领她一步步走向音乐的圣地。
15岁那年,高芝兰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虽说当时同学中并不乏嗓音本质比她出色者,但她的声乐专业老师苏石林(V.G.Shushlin,俄国)教授更看重她那与生俱来的音乐感,对其悉心指点。善于动脑的她接受能力很强,又有一股钻劲,有时为了唱好一首歌剧咏叹调,不惜苦练数月。这让她的演唱在短时间内就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声音获得了应有的灵活性,音色产生出变化,气息的功夫也加深了。
1943年,也就是高芝兰踏出校门的第二年,她在兰心大戏院成功举行了首场独唱音乐会。次年,当时上海的俄国歌剧团邀她饰演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主角安东尼娅,再获轰动。在1944年至1946年间,她先后饰演了威尔第《茶花女》中的薇奥丽塔、《弄臣》中的吉尔达,古诺《浮士德》中的玛格丽特,夏庞蒂埃《露易丝》中的露易丝。由此,她成了最早在西洋歌剧中担纲主角的中国歌唱家之一。她那优美且极富弹性的音色,加之因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而产生出的丰富情感,让公众对她的前途普遍看好,将其誉为“有银铃般动听嗓音的明星”。
正当歌唱事业渐入佳境时,高芝兰却准备赴海外继续深造:“我不能因为此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地自满起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我所不清楚的,趁着年轻,我应该尽快地去学习。”
于是她以举行多场独唱音乐会的方式,自筹旅费与学费,几经周折,终于进入了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在那里她师从派帕尔(Edith Piper)与泰特(Maggie Teyte)两位名家,之后又获得曼尼斯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转投纽森(Frances Newsom)教授门下。其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麦克米伦剧院举行独唱会,人们无不惊讶于这颇为纯正的风格竟出自一位中国歌唱家的演绎。
新中国成立后,高芝兰夫妇归国心切,面对师长和好友的挽留,她一如当年出国时那般决然,因为在她心中,自己的价值在中国。
回国后,高芝兰一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面对程度不一的学生,她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学有所成。后来,她早期教出的郑倜、吴逸文等人纷纷留在母校,成为声乐教学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类音乐舞台上依然少不了高芝兰的歌声。
1960年代初,高芝兰多次参与上海之春的演出,并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团中的一员,在罗马尼亚、波兰、民主德国等国演出,饱受赞誉。
高芝兰还录制了多张唱片,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一张《外国歌剧选曲》,后来还得到了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微博]”。这张十英寸慢转唱片共收录她以中文演唱的《托斯卡》、《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阿依达》、《卡门》、《乡村骑士》等八部歌剧中经典的咏叹调。此外,她演唱的《曲蔓地》、《在米纳通卡湖畔》等中外名曲也总能以亲切委婉之声描绘出歌中的意境。如今这已成为她为后世留下的一块艺术瑰宝。
“文革”期间,国棉二十五厂纺织女工胡晓平的父亲被下放劳动,其父找到高芝兰,希望女儿能够跟她学习声乐。高芝兰听了胡晓平的演唱,认为她嗓子先天条件好,不抓紧学可惜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位艺术家把胡晓平领到家中,像当年自己的恩师苏石林一样,从发声方法、语言、风格、情感到对待艺术的态度,对胡晓平一“整”便是10年,且分文不取。1982年,胡晓平受文化部委派赴布达佩斯参加艾凯尔国际声乐比赛,赛前高芝兰将一袭漂亮的湖蓝色长纱裙送给她,胡晓平最终荣获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和特别奖,成为首位在世界声乐比赛中获一等奖的中国歌唱家。
无论是胡晓平在匈牙利载誉而归,还是后来另一位学生汪燕燕在第十二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获三项最高奖,当别人向高芝兰道贺时,她总是谦逊地说:“取得这些成绩是学生的努力,我只是尽我的责任而已。”
“文革”结束后,年近六旬且有十余年未登台演唱的高芝兰克服年龄上的限制,积极恢复练习,使嗓音保持圆润、优美的特质。1978年她再度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后又应邀在斯义桂先生的讲学音乐会中演唱了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1980年10月,她终于再次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了独唱会。此后又登台数次,可谓宝刀不老。
这之后,高芝兰利用赴美探亲的机会重访母校,还充分汲取新鲜的艺术养料,欣赏了珍妮·贝克、德·洛斯·安赫莱斯、玛丽莲·霍恩、卡巴耶、多明戈等当代名家的演唱,他们在声乐艺术上全面的发展,也为她带来很大的启发。回国后,她将所知所感用于教学,再创新的辉煌,培养出汪燕燕、孙秀苇等多位歌唱家。她还两度出任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1990年俄罗斯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这一最高规格赛事的评委席上也见到了她的身影。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国际声乐界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与尊敬。
上世纪90年代初,高芝兰先生赴美安享晚年,但她的那张《外国歌剧选曲》仍在声乐学习者和爱乐者间流传。每当有机会回国,她总会为同行带来国内罕见的乐谱与音像资料。学生前往探望或打去电话,她谈论最多的仍是关于专业学习与发展的问题。
当高芝兰得知已接连在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歌剧大赛等七项国际赛事中获得大奖的爱徒孙秀苇将首次亮相华盛顿歌剧院,主演普契尼的《图兰朵》时,不顾年高体弱,在别人的陪同下乘飞机到现场坐镇。“那份沉甸甸的爱至今都包围着我,而且会温暖我一生。”孙秀苇说。
据高芝兰的学生王小红回忆,高老师身体一直很好,去年还去看望她,并与其一起探讨声乐艺术。前不久,高老师摔了一跤,一直卧床不起,健康状况随之急转直下。
文/李严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