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音乐人姚谦:选秀歌手有声音没作品

2013年07月08日16:21  北京晚报
姚谦 姚谦

  近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连出了一个系列三本书:柴静的《看见》、晓雪的《优雅》和姚谦的《品味》。最近上架的《品味》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姚谦的随笔集,姚谦对品位的理解是“品位跟内心的思想和习惯是有关系的,而且是逐渐在变化的”。

  不熟悉姚谦的人可能不知道,姚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是台湾流行音乐界的知名词作者和音乐制作人了。十几年前他为公司发掘的新人萧亚轩的前五张专辑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捧红了这位歌坛天后。如果不特别留意,可能不会发现那些在深夜感动过的、在KTV必点的歌曲,竟然多是出自他手:王菲的《我愿意》、李玟的《好心情》、辛晓琪的《味道》、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莫文蔚的《爱情》、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林忆莲的《Better man》、张学友的《如果爱》、蔡健雅的《陌生人》……几十年的创作,他写了600多首歌。

  近些年,他减少了音乐的创作,开始写小说和个人专栏。去年5月,他在大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脚趾上的星光》,同时还为台湾的《皇冠》、《典藏》杂志,大陆的《南方人物周刊》、《ELLE》等杂志撰写专栏。这些文章记录了他对于生活的思考,结集成书后即是我们看到的这本《品味》。

  品味1

  生活在北京的人,有某种说不出来的气场

  近些年游走于台北和北京的姚谦在《品味》里记录了“双城生活”中关于时尚、品位、生活的观点,探讨了有品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由于时常生活在北京,姚谦眼中,“生活在北京的人,有某种说不出来的气场。”这种气场让他觉得安心,“我真的在北京的床上睡得特别舒服。”

  《品味》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姚谦写了“物之恋”,写到了对物品的选择,如鞋子、床、植物、汽车、书、咖啡、甜点等不同事物的选择的看法。姚谦说:“相信我,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审美眼光。”

  姚谦确实是个对于事物的品位“挑剔”的人。采访时他一定要约在“蓝色港湾的那家星巴克”,他对记者说,北京只有这家店可以做那款他喜欢的、名叫“肯雅”的咖啡,“肯雅”的特别之处在于咖啡豆是纯手工研磨,而不是咖啡机。

  姚谦说话的速度很慢,声音永远温和,一直礼貌微笑。采访间隙,他喜好东张西望,观察出出进进的人们。记者问他在看什么,他笑笑说,他喜欢观察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

  记者:新书为什么会叫《品味》呢?

  姚谦:当时编辑跟我说,因为这是一系列的书,都是两个字,我这本书也要延续这个,就提出这个词“品味”,后来我想这会不会让大家误解我,觉得我自以为很有品位。可能编辑认为我在生活上很多细节的选择是跟别人有差异的,阅读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的选择,我就这样答应了。不过我也要求在封面上加上小字“私人的”,就是私人的品位。我鼓励大家有自己的品位,因为你生命最后的选择权是你去面对,去享受和承担,所以品位是你在经历了你的生命之后的总结。

  记者:在您对很多生活细节的选择的背后,表达了哪些您内在价值观的理念呢?

  姚谦:其中一部分是关于物质。国内一下子经济好起来,初期的奢华和消费,造成了某种审美观的一致化,很容易落到商人的宣传伎俩里面。因为我在台湾经历过经济突然兴起,也有过对名牌的盲目追求与崇拜。我并不是说名牌不好,它能够成名一定有它背后的原因,可是当你在那个时候,你可能只要它的牌子,并没有真的享受到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工艺、思维,还有累积了很长时间的历史。

  记者:您眼中的“时尚”是什么呢?

  姚谦:我直说所谓的时尚杂志大概就那三四个女明星在换,你看到她们的穿着打扮几乎都是一样的,甚至摆的pose都是一致的,手叉腰,要修成什么样子。可能她本身很漂亮,但是当她做出这个样子的时候就有一点点东施效颦的感觉。当然所有的开始都是模仿,这两年好很多了。

  记者:您在书里提到自己几次搬家的经历。

  姚谦:所有搬家人都有个经验,就是你的物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攒了那么多了。那些东西让你觉得你生命的每个阶段和每个阶段是分明的。上一次是十年前的搬家,那时候我从小康的状况到收入比较更好的状态,有很多很多的书,我要想哪些送人哪些留下来。而且我那时开始收藏艺术品,不像别的东西可以打包就走了,需要做一些规划。这次搬家我发现家里艺术品的量大到必须委托专业的艺术管理公司来做。每次搬家都让我有很多的思考。

  记者:在搬家的过程中,让您觉得您最重要的物品是什么?

  姚谦: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次搬家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想要提前写遗书。因为我发现自己的艺术品很多,还有生活上很多东西,它们毕竟都是身外之物。在脑子清醒的时候要做计划。比方说艺术品,我一直想捐给好的美术馆,但是目前除了一个日本的美术馆我比较喜欢,别的我都不信任,我还在考虑怎么去解决。

  记者:您书里有一部分是写自己这些年旅行的经历,您会定期留出时间去旅游吗?

  姚谦:之前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旅行)决定了又取消了。后来我才警觉到,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旅行了。而且我这么爱旅行,南半球几乎都没去,最远就是去趟巴厘岛。今年我想去非洲,趁着60岁还有体力,赶快去 一些长途旅行的地方。

  记者:在您心里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姚谦:我最初在工作的规划中想过要不要选择香港、上海,还是北京。后来选了北京也有部分原因是北京人挺吸引我的。北京人的性格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开放性,尤其是早期的,看似大家穿着比较朴素,但是聊天就会发现那个格局和眼界是大的,对什么东西都不会选择排斥,好奇,但又不会过度窥探。这种可以容纳与自己差异的性格在北京人的身上是可以感受到的。对于非北京人来说,北京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说骄傲也不是,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信骄傲,但是又不是盛气凌人,所以我对北京的看法是,坦白讲空气也不好,交通也不好,台北的朋友最讨厌我说,什么叫回北京,你是哪里人,因为我总说我要回北京了。

  品味 2

  最近给吉克隽逸写的三首歌我挺喜欢的

  姚谦的个性有些像他的名字,十分谦和。曾有人说,好词人,香港有林夕,台湾有姚谦。而林夕和姚谦又恰恰是至交好友,并且是同个经纪人。当被问到自己和林夕时,姚谦始终谦虚,他十分欣赏林夕写词的天赋:“在我心目中林夕是一个写歌词的天才,他已经接近天才了,我常会问他,我写的歌都要七八天,为什么你上一个厕所就能行。”

  有心人会发现,姚谦写的歌大多数是女歌手的歌,尤其是那些出名的歌。姚谦又开始谦虚:“很多人归功于我,我心里特别惭愧,后来我发觉原来如果不是她们唱,可能不会这样子,比如王菲的《我愿意》,因为是王菲唱,有她的东西,很多的观念是我没有的,她正好加上了。”

  他眼中,同是台湾的词人的方文山“是一个规矩的人”,因为他的的词“很多的格式都可以看出来”。姚谦说:“文山写歌,特别真诚,所以特别计较,但是有时候我觉得他年轻,没有到林夕那么的放松。我对方文山很有期待,我期待他的下一个创作高峰。”

  记者:您说自己写词不是像林夕那种天赋型的?

  姚谦:我写一篇专栏要花三四天,词的话可能会一个星期。我下笔前要花心思去结构,这是我比较苦恼的。所以往往下笔前的选题要花费我很长时间,下笔就快了。我几乎没有靠灵感写作的,都是想明白了再写。所谓的艺术创作这些天才,有很多是本能,并不是刻意要塑造这些东西,我就很谢谢,有这些天才在我身边刺激我,让我一直打开世界可以看。林夕他的词的耐嚼度和文字的天分是很稀有的。

  记者:感觉您写的词都不会用很华丽的辞藻,表达的东西也比较理智。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小万)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