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上半年荧屏上的小惊喜

2014年06月21日20:47  南都娱乐周刊 收藏本文     
曾宝仪 曾宝仪
陈冲 陈冲
阿丘 阿丘
马未都 马未都

  两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巨大的影响力,开创了央视深夜季播节目成功之先河,但两年之后众望所归的《舌尖2》却落得一地鸡毛。而近日,由《看见》栏目团队历时一年打造的《客从何处来》成了意外之喜——这档号称是中国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带领易中天、陈冲[微博]、曾宝仪、马未都、阿丘等五位演艺文化名人重溯家族历史,在事先并未张扬的情况下,在豆瓣上被打出了9.1分的高分,网络点击量破两千万,收获无数好评,无疑成了今年央视的一大惊喜。

  采写_本刊记者 蒋梦瑶

  惊喜1 版权和模式:

  外国模式难复制,自我摸索有创新

  十年前,BBC做了一个《Who do you think you are》,带领明星追访家族的历史,“谢耳朵”Jim Parsons就在节目中确定了自己的法国血统。同样是名人寻根之旅,《客从何处来》和《Who do you think you are》在节目样态上实属同质,但是在节目形式上却大相径庭。在BBC版中,嘉宾可以通过完善的史料体系和档案资料来寻找自己的家族树。而在中国,因为近代历经战火,资料的保存并不完备,家族离散、历史断档的不在少数。在《客从何处来》中,家庭背景显赫的易中天,因为有着完整的家族历史和考据链,他的寻根故事则靠近BBC模式,而像阿丘和曾宝仪的祖上资料都难以找齐,更遑论是完整的家谱,所以他们的寻根之旅并非为完整的考据父系、母系的家族的历史枝蔓,而是侧重在讲家族故事。所以,在节目模式上,节目组并未一味地模仿外国同类节目,而是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虽然还谈不上成熟的模式,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自觉的实践、不自觉的创新。

  吉林卫视的纪实类节目《回家》同样是文化名人“回家”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历史纪录片回放,不同于《客从何处来》的嘉宾亲历追访。

  在BBC之后,美国NBC在2008年引进了《Who do you think you are》,而《客从何处来》并没有购买和引用BBC的模式。

  湖南卫视[微博]也曾经做过一档寻根节目《非常靠谱》,但该节目模式是演播室内谈话为主,以嘉宾名人为契机,带出这个姓氏的历史、来源、历史上的相关名人等知识。

  惊喜2 筹备和策划:

  海量资料挖掘整理,嘉宾遴选百里挑一

  为了佐证嘉宾祖辈的历史,制作团队经过长达半年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家谱、报纸、史料、地方志等都是资料的重要来源。据主编郑波透露,光为了确认阿丘外公遇害原因,节目组在当地请人花了两个月翻阅了当年该地区的所有报纸,而为了研究易中天祖先易先战死越南的事迹,特意邀请了台湾成功大学专门研究越南明清两代的中越外交史的学者作为讲述者,正是这种真实史料和专家学者的叠加呈现加重了片子历史的厚重感。

  在嘉宾选择上,摄制组列过详细的遴选表格,并对大量明星艺人的祖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考证。根据嘉宾自身对寻根这件事的愿景,以及故事性来筛选。在沟通过程中,不少明星出于各种原因犹豫或是因为档期问题而婉拒,最后才确定了易中天、曾宝仪、陈冲、阿丘、马未都五位嘉宾。这几位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娱乐领域里都有十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给严肃的纪录片带来了流行的元素,确保了整部片子的价值最大化。

  1 主编郑波最想拍的故事其实是蔡康永[微博]的家族历史,但因为客观因素而无法呈现。

  2 很多名人也曾入选拍摄计划,张纪中、马云、李晨[微博]甚至已经开始进入资料搜集和历史考证阶段,但三个月后,最终因为资料缺失,无法继续考证而没有拍摄。

  3 阿丘和易中天的故事是最早开拍的,而曾宝仪的故事则是最晚开始的,只花了半年。陈冲由于档期的问题,只有七天的拍摄时间,于是七天辗转了上海、长沙、重庆等五个城市。

  惊喜3 操作手法:

  打破真人秀和纪录片的界限

  尽管团队曾打造了《看见》这样成功的栏目,但擅长的是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做新闻,而如何做真人秀,之前一点底气也没有。在长达两年的项目摸索和一年的筹备拍摄,最终才完成了这部所谓的真人秀纪录片。由于每个故事独立存在,拍摄和叙事方法不尽相同,没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与常规的纪录片区别不大。通过历史画面的穿插回放等是传统的历史纪录片的做法,音乐、解说词、镜头的运用也像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

  而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节目组的一些特别的设置,给原本枯燥的纪录片增加了悬念和戏剧冲突,更像是一场真人秀。摄制组在前期通过跟嘉宾的采访中得知他已知和未知的历史,在前期大量的调查取证获得真相后,逐步按照脚本和剧情安排嘉宾去揭开谜底。如在易中天的故事中,真人秀的“关卡”设计很明显,每个阶段会由历史专家去揭开部分谜底,再传达下一关的地址让嘉宾去探索。探寻家史的过程颇费周折,悬念迭起,扣人心弦但同时也有种种蛛丝马迹使剧情推进。嘉宾处在对结果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真实应对所有或好或坏的结果。比如在阿丘篇中,节目组事先已经得知姨妈的故事,为了防止阿丘在跟姨妈一家人的接触过程中得知这个事情,特意嘱咐了表哥要保密,并在故事最后通过一封信的形式来告知。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节目之前埋下的伏笔,同时也是为了让之前堆砌的情绪彻底释放。

  五位嘉宾的故事分别通过五个导演拍摄完成。故事的篇幅取决于调查能够获得的故事内容。

  曾宝仪篇中,四外婆的故事最开始连摄制组也不知道。为了尊重曾宝仪不把悲伤的故事告诉外公,最后曾宝仪外公看到的是节目组贴心准备的剪辑版。

  一期节目要拍摄多个地点,甚至涉及到国外很多地方,如阿丘的故事就涉及到了马来西亚,而易中天也被安排到了越南去寻根。

  惊喜4 精神内核:

  个人与家国的历史交融

  “从个人史到家国史,不矫情有触动。”观众小孙在看完《客从何处来》之后给出这样的评价。个人家族史、家国史是《客从何处来》的两条精神脉络,在片子中,五位嘉宾按照地理位置和时间,按图索骥追溯家族历史,并通过他的历程看到一个家族历史的重现,和个人面对重新启封的家族历史的真实反应。五位嘉宾中,既有易中天、陈冲这样显赫家世的追溯,也有阿丘、曾宝仪、马未都这种平凡人的历史。会看到阿丘、曾宝仪那样为家族的苦难痛哭,也会有陈冲、易中天那样对过往历史淡然释怀。另一方面当个人重新追溯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这已经不仅仅是个社会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对故土的牵挂,家国情怀的精神追索。上溯家族历史,将个人家族史和宏观的家国史交织一体,展现个体与家庭、家国甚至是民族的历史关系,这才是整个片子的精神内核。片子中能看到易中天回到母亲曾经生活工作的湘西旧址,揭开母亲避战乱一路从北到南,从总理府大小姐成为战时保育员的战时命运;而阿丘客死异乡的外公,背后则是一大批旧时马来华工的悲苦历史;曾宝仪为了了解战时去了台湾的外公而重回大陆寻根,则是海峡两岸浓浓的乡愁。大历史通过小人物的命运重现展现,并在破碎的历史片段中,重新编织起历史的传承和血脉的联系是片子中最为打动人的东西。

  1 在寻根之旅中,嘉宾的情绪都是真实的,曾宝仪在下关车站和阿丘在橡胶林的眼泪,都是真实的情感流露。

  2 由于篇幅等问题,节目进行了一些取舍,如曾宝仪篇中,还追溯到其外公祖上还曾出过秀才,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等桥段都被删掉了。

  3 所有参加的嘉宾都是没有酬劳的。

  有问有答

  情绪都是真实的,这是纪录片的魅力

  尽管《客从何处来》几乎零口碑成为上半年电视荧屏的一大惊喜,但是真人秀和纪录片结合的首次尝试也招来不少质疑。嘉宾表演过度?设置过于煽情?让《客从何处来》的主编郑波来解答。

  嘉宾事先真的是不知情?

  郑波(节目主编):完全不知情。我们首先会对嘉宾做首轮的采访,确认他都知道哪些东西,确认我们要查要拍他不知道的部分。做完采访之后,我们会见他的家里人,跟他们讲清楚,双方不要联系打听了。如果已知跟未知的边界总在变化,节目没法玩了。

  易中天和陈冲的表演痕迹过重?

  郑波:其实我们是真拍的,易老师也完全不知情。但易老师有表演意识,所以这个度特别难把握。我们真是没有操作真人秀的经验,一个真的给编假了,这个让我很痛苦。尤其是易老师那期死亡名单那部分,剪接率过高,大量特写,给人感觉是奔着电影奔着悬疑去的,跟纪录片没关系。如果开场的剪辑手法稍微变一下,把真实的毛边感露出来点,观众就有心理预期了。而陈冲有人会觉得她对待历史不严肃,但你真正跟她接触,她是一个特别大条随和的人。她的人生阅历已经在这了,所以对待回忆,方法状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只不过我没有把这个东西刻画出来,所以说给人的感觉是她并没有太投入,其实并不是,她是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和环境,选择这样一种方式。

  是否会模糊和回避某段历史?

  郑波:所有我们觉得应该呈现的历史都呈现了,并没有因为要照顾嘉宾的情绪而删掉,只是会因为篇幅和故事紧凑的关系删掉点内容。参与这样一个节目,对嘉宾来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足够的智慧。因为这是完全真的,结果可能完全把你打回原样,你包装不了,你面对祖辈的荣耀、丑闻,一切东西,都是掩饰不了的。

  有些长镜头太长太刻意,过度煽情?

  郑波:情绪都是真实的,是之前无法设置的。如果曾宝仪的表现没有那么充沛,她的故事不吸引人,也不会感动到那么多人。我跟曾宝仪说,你就按照你真实的内心走,你不要去试图理解我们的意图。这是纪录片的魅力。像易老师完全按本子拍的,所有的戏剧化冲突,都是设计出来的。然后让他钻套,当然他也特配合,不过他们家故事也真牛,也总是让他真意外。

  南都娱乐周刊×曾宝仪

  用小人物的生活来看整个大历史的进程,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南都娱乐:当初为什么会答应参加《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呢?

  曾宝仪:因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如果你要我特别去寻根,我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突然有人要帮我做这件事情,我也觉得很好玩。像我爸爸也常常说,我们应该回乡下的家里看一看,看看我们是从哪里来,所以当李伦老师(制片人)他们过来找我的时候,我觉得可以试试看。

  南都娱乐:对于一些艺人或者公众人物来说,可能并不希望把自己家族通过节目让人知道,你当时没有这样的顾虑?

  曾宝仪:我们之所以愿意做这个纪录片,其实是出于对这个纪录片团队的一种信任,因为它绝对不是用八卦的角度去挖掘艺人好或不好的事情。我在跟他们聊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其实是想用小人物的生活来看整个大历史的进程,来反映我们要怎么重新看待历史,我觉得这个角度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打动我的其实是李伦老师有一次跟我说易老师和马老师的故事,我当时听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已经流眼泪了。

  南都娱乐:你在片子中有几次面对历史情绪崩溃,在录制过程中,这些历史对你会不会太沉重了?

  曾宝仪:其实倒没有,我觉得历史就是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角度去面对它而已。下关车站那个时候有多少的生离死别在那个晚上发生,根本没有机会说再见,那个时候所有的情绪排山倒海地全部进到我的脑子里和身体里面,所以我才会哭得停不下来。那一刻我只是承载了那个东西,可是你要继续往前走,你还是要用爱的心情往前走。

  南都娱乐:在拍摄过程中你对前方最终呈现哪些东西,是完全不知情的吗?

  曾宝仪:我是完全不知情的,当然以我的聪明,有的时候我会猜,比如说你希望我拜祖坟,就希望我哭倒在祖坟上。但太煽情的事情我是真的做不到,你越设计我反而越做不到,反而是我遇到的四外婆和下关车站那部分,其实大家没想到,你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哭了这么久?大家都想不到。我觉得这个不能说最有意思,但是最让我意想不到、也最大收获的地方。当你敞开心胸去接纳这个过程当中,你的收获远比你之前坐在办公室里面设计的还要来得更生动、还要来得更感人。

(责编: 云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