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我不是道德楷模 不嫖娼就不错了

2014年06月20日22:59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崔永元 崔永元

  崔永元:保持微微的愤怒

  离开央视之后,央视还是以前那个央视,

  但崔永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崔永元,至少大多数曾经的观众这么认为。

  他会在网上与人对骂、叫板、飚糙话。他更自在、更自由、更自我。

  他说,自己宁愿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也不愿汇入那个洪流。

  本刊记者/刘子倩

  离开了央视,崔永元还是喜欢“病人”这个称呼,尽管他的抑郁症早已痊愈多年。

  从央视离职半年多,崔永元的曝光率似乎比之前更高。离职前几年,他主持的节目大多在零点前后徘徊,离职后,他像一匹脱缰野马,跃过禁锢的藩篱,观众们习惯了他在屏幕上的幽默风雅,一时难以接受他在藩篱之外的“不羁”形象。

  他会在微博上与人对骂,甚至连飙糙话;他自费百万四赴日本、美国调查转基因,拍摄纪录片,被贴上反转基因“斗士”的标签;他的公益基金遭人举报,被列出六大“罪状”;他签下2亿天价代言,表态要全部捐出,仍饱受争议。

  无一例外,这都发生在离开央视之后。对于这位微博上拥有570万粉丝的大V来说,他在微博上“过激”的语言,总会引来网友的惊愕、质疑甚至是揶揄,“小崔,今天又忘吃药了吧”。

  “我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坐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面前,崔永元开门见山,他说现在过的才是最快乐的日子。比如,守着自己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整理历史资料,把玩老物件,翻阅小人书,欣赏老电影。

  “就是得尽快转行”

  从正门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右拐再走一二百米,有一座四层白灰色的楼,中国传媒大学老图书馆。27年前,这座建筑面积为84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竣工时,崔永元刚刚毕业两年。但现在,他成了这里的新主人。

  与喧嚣的校园相比,这里鲜有人至,入口还没挂牌子。师生都知道,“崔永元在楼里搞口述历史”,但很少有人能说出这里的全称——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下午四点,硕导崔永元刚刚上班。他多年养成了不同于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凌晨五点睡觉,下午一点起床,两三点后来中心上班,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这天,他有些疲惫,因为腿抽筋他比平时少睡了一会儿。他上身穿着一件橘黑横格T恤,一条卡其色裤子,一双布料鞋,胸前挂着手工的眼镜布袋极为显眼,需要看资料时,他就掏出眼镜。

  在一楼的口述历史博物馆里,摆放着几张长桌、两架钢琴、数个书柜,还有老式台钟,展柜里放着八百壮士捐的手雷、闻一多旧居的门栓,墙上挂着淞沪会战的画史,甚至在角落里还摆了一套抗战时期的日本军服和装备。“大部分物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崔永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门口附近的展柜里,摆着从清朝到解放后各个时代的老课本。崔永元特意把抗战期间数学课本的一道习题摘录出来,挂在墙上:平型关大战中,敌军22000人,被我军消灭6786人,问逃回几人?崔永元指着习题笑着说,“实际才歼灭了一千多人。看到了吧,当年就是这么宣传的。”

  崔永元是新闻科班出身,又干了一辈子新闻,对追求真相有着特别的热情。他似乎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年轻人接近真实的历史。“我会亲自录制解说,灌到手机里,到时参观者走到哪儿,就会有相应的解说。”崔永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介绍起老物件,崔永元就显得不那么疲惫了,话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留声机。”他猛摇了几下手柄,老电影中的乐曲声就传出来。“这音质多好啊,是不是?一百多年前的声音啊,我是很久以前在美国花一万多人民币买的,值了。”他自言自语。

  从七岁时,崔永元就开始收藏老物件,“只要是旧的就喜欢”。在这座四层的博物馆里,崔永元一共建立了包括口述历史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在内的七个馆室,他将把自己收藏的30万件物品全部展出。与其他博物馆只供参观不同,在崔永元的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在博物馆里上自习。“坐着一百多年前的椅子,用着一百多年前的桌子,那看书是什么感觉?”他有些得意。

  朋友提醒他,学生缺乏保护意识,频繁使用对老物件会有损坏。“万一没有损坏呢?”崔永元挂着标志性的坏笑反问道,“这不是世界最好的图书馆,但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自习室。”

  当然,对有些文物级的物件,小崔也心里有数。

  他从展柜中小心翼翼地抽出著名将领唐生智和张治中的亲笔信原件,“你看人家这毛笔字,怎么写得那么好?”接着又搬出一本1928年法文版的《北京》,比《辞海》稍大,有半尺来厚,全书彩印,介绍了北京的建筑和风土人情,其中的插图、插画制作精美,“这是几年前花三万块钱收来的”。可能觉得还不过瘾,他又抬出一套1883年出版的《圣经》,封面是牛皮材质,“现在还没开馆,可以让你摸一下130多年前的历史。”崔永元紧紧地护着书,皱了一下眉头。

  许多老物件陆续被抬了进来,这样的布展还要持续到9月。从怀柔的崔永元电影博物馆到他位于河北的仓库,已记不清这些东西拉了多少趟。

  事实上,入驻中国传媒大学已是两年前的事。2012年2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与崔永元签约,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之后不久,媒体传出崔永元将从央视辞职的消息。7个月后,在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他证实了欲离开央视赴传媒大学教书的传闻。“还是抱定一个想法,就是得尽快转行。因为你们都知道我在这个行业发展前途不大,我希望五年后评全国十大教授。”当年,崔永元曾这样说。

  “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

  之后的两年,关于崔永元离职的传闻从未中断,偶尔还会窜上娱乐新闻的显要位置。有记者问起,他也会回一句,“这事没必要没完没了地说。”

  实际上,他一直在“没完没了”地坚持。崔永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早在三年前就交了辞职申请,一直未能遂愿。他选择离开的原因简单,“精神压力大,不太适合做节目。”

  在同事们眼中,崔永元人缘不错,没有私人矛盾,与世无争。他经常去台长办公室,但反映的从来都是业务问题。“所以辞职完全是个人选择,没有其他因素。”崔永元说。

  但台里对待“个人选择”似乎也有差异,比他晚交辞职申请的李咏却比他提前离职。“这对我是个刺激,他比我影响力大,他能走,为什么我不能呢?”崔永元念叨。2013年9月,他在微博中的一句“麻烦以后不要叫我央视名嘴”再次引起波澜。媒体不会放过任何捕风捉影的机会。在媒体众说纷纭的报道之中,央视总编室“不知情”的回复更让事件扑朔迷离。

  “当时主要是在走程序,请辞报告先交所在部门,再逐级上交。媒体问总编室时,或许报告还没交上来,所以他们可能真不知道。”崔永元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是年11月,崔永元在参加河南卫视《成语英雄》节目时,称已决定离开央视,将去大学教书。12月18日,他在微博上承认已正式离职,赴中国传媒大学任教。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此之前的十余天时间中,他正实施着一场即将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和争论的行动——赴美拍摄转基因调查纪录片。

  这一切源于2013年9月8日的一条微博。

  当时,他看到一则新闻,有人称“要创造条件让国人天天都吃转基因”。他对这样的语言模式很反感。尽管他当时并不知道转基因是什么,但他在微博中写道: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你可以说我白痴,我也可以说你白吃。

  他未料到,这将是一场口水“战争”的序幕。崔永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难听的话很快布满了评论,这让他觉得“这里面肯定有大事,否则对方怎么这么快就亮剑呢?”

  一向“轴”的崔永元正式跟转因基杠上了。

  这几乎成了他每天微博上必谈的话题,最终,他决定赴美拍摄纪录片。当他把自费100万人民币拍摄的40小时的素材剪辑为69分钟的纪录片在网上放出后,褒贬声接踵而至,支持者认客观中立理性,反对方称为调查不科学,预设立场。

  小崔不干了,“我是学新闻的,什么是预设立场,我拿五万块钱雇人在美国找些反转基因的人随便拍拍不就得了,我可以投机取巧,但那不是我为人做事的风格。”崔永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说,他反对的不是转基因,而是公众缺乏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去美国调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他们可以选择一辈子吃或不吃转基因食品,因为所有食品都是明确标注的,而我们就做不到。”崔永元说。

  然而,网上的质疑和谩骂声并未停止。遇到讲理的,他会跟对方理论几句,碰上出口成脏的,他也不含糊,甩出几句粗话。网民对他的应对方式感到错愕,这不再是他们心中那个在央视坏笑着的崔永元。

  他并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早在他因为主持《实话实说》走红后的第三天,父母就警告他,爬得越高,摔得越狠。但在他执拗的性格基因中,声誉似乎可以忽略。“之前你们说我是中国最好主持人,什么媒体良心,现在又说是小丑、公知,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会因为你们改变自己吗?”他这样说。

  显然,如果留在央视,他的纪录片是无法播出的,甚至赴美拍摄都难以成行,微博骂战更不会如此激烈。这种束缚对于年过半百的崔永元来说,有些无法忍受。他讨厌繁复的会议,反感台里关于微博的管理规定,“要我们签协议,不让说这不让说那。可我跟人家微博上都掐起来了,我不说怎么办?”他说。所以,离开,或许也是最好的结果。

  逃离体制,崔永元能自由很多。他笑言他的快乐生活方式就是“见到浑蛋就想打”。“网上遇到浑蛋,我就跟你练,练到凌晨四点,熬到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就这么活着,无所谓,”崔永元露出胜利者的笑容,但很快又调拨到幽默模式,“一个人的好坏,谁还不知道呢?我不在中央台了,也不是道德楷模,不嫖娼就不错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云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