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纪念高仓健时,该纪念他些什么

2014年11月21日16:19   娱乐专栏  作者:曾念群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1号厅

  高仓健是谁?为什么网上那么多江湖老炮牵挂他?

  00后:“他比姐姐还红吗?“

  90后:“他比韩庚还帅吗?“

  80后:“他比仓老湿还火吗?哦,想起来,就是《千里走单骑》里的那位老人家!好像是有点与众不同。”

  “挨拍的”会议上大大合影刚把人家岛主恶搞了一把,结果一转身人家就在垂钓问题上反咬咱一口,为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还要说“高仓健先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日本艺术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的积极贡献”?

  对于永争第一的中国人,答案是这样的:“他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外国电影的男主角。“

  对于粉丝土壤长大的娱民,答案是这样的:“他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代明星偶像,国师张艺谋也是他的一枚小粉丝。“

  对于依旧两眼无辜,一脸懵懂的新新人类,答案还可以是这样:“你妈咪当年找男朋友就是照这个模子来找的!“

  这话同时也可以翻译成:“你妈咪当年怀你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模子来怀的。“

  ——对比照镜子里自己萌萌达小脸蛋,是不是赶脚到淡淡的忧伤!

  分割线

  书归正传,本着一颗对他老人家高度敬佩,又尽量谄媚新新人类的准则,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他老人家在80年代开拓的丰功伟业。

  妈妈们的第一个男神

  历史性事件: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高仓本人也成为中国大陆一代人的偶像。

  竖衣领、大风衣;面如石铁,忍辱负重;坚定深沉,策马扬鞭

  ——高仓健留给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

  众所周知,文革时期要是谁敢碰外国意识形态的东西,那是要小命的。1978年的中国,文革刚刚落幕,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憧憬远胜如今泥对水果6的渴求。审美的压抑在《追捕》后爆发。如果你乘坐时光器回到你妈咪的闺房,你会发现,原来妈咪原来也是追星族,床头挂着高仓健的海报。

  高仓健的出现,首先让八十年代中国女孩的审美高度统一。那时候不像如今一年34部引进大片,有那么多演电影的,拍美剧、英剧、韩剧、日剧的,走梯台的,唱歌跳舞的老少帅锅可供女孩子们YY。精神产品还不太丰富的八十年代初,妈咪们的梦中情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硬汉纸高仓健。她们做梦都会把自己臆想成女猪脚真由美,在心里默念一万遍:“我是你的同谋。“

  高仓健的出现,还深刻影响到了八十年代爹地们一代的情趣。女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都挤进了高仓健的港湾,男孩子们不跟进难取芳心。虽说没有高仓健的神韵,但仅从外表包装上山寨人家高仓健却是国民一贯能事。据说当时有家服装厂照着高仓健片中那身风衣做了十万件,结果不出半月就被哄抢一空。

  “等等,不是小马哥的标准装备么?“

  “要知道杜丘这身行头,可比小马哥早穿了整整十个年头。”

  “OMG,原来八十年代的风衣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十年前的杜丘VS十年后的小马哥】

  受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当时还有位叫沙叶新剧作家顺势推出了一部话剧《寻找男子汉》,讲述女主角在中国寻找高仓健式硬汉的故事。前几年咱们有过一部叫《寻找成龙》的电影,跟当年的话剧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好了,有妈咪和爹地做榜样,现在孩子们可以放心去追星了!

  《追捕》故事简介:

  检查官杜丘为人正直,却莫名其妙被人诬告犯有抢劫、强奸罪。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杜丘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坚持追查自己被诬告的真相。他在山中冒险救下了牧场主的女儿真由美,并和她产生了爱情。在真由美和他的父亲的帮助下,杜丘拨开重重迷雾,冲破种种险阻,在一家精神病院找到了诬告自己的横路进二。为了弄清真相,杜丘也装病住进这家医院。原来由于制药厂经理长冈的逼迫,召仓议员自杀身亡。在警方断案之时,杜丘对其持保留态度,这让长冈放心不下。长冈买通横路陷害杜丘,又用药物使横路变得神智不清。事情终于真相大白,长冈一伙也被击毙。

  60年代人代表微博语录:

  董路:“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哪!——为过去的岁月。”

  最后的昭和残侠

  高仓健对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影响,同样不颗磨灭。就像是他左右妈咪和爹地们审美的大一统一样,高仓健硬汉形象成为当时中国银幕男演员形象的标杆。当年男演员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被打成高仓健的反义词,最郁闷的典型莫过于迄今依旧被奶油小生的标签贴得牢牢实实的唐国强。还好时代反浪,蹉跎春光的他又凭委员长和四爷的形象翻身。

  有高仓健硬汉审美的高墙竖在哪里,孩子们该不难理解父辈为何对如今《小时代》里那些性错乱似的男生嗤之以鼻了吧。活生生的转体360+180°屈体90°的大拐弯呐!

  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来说,杜丘太遥远了,那会一个个都还在努力做个细胞。对高仓健的印象,当下人更多来自于2005年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可惜那时的高仓健不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已然是位风烛残年的老爷爷(74岁),除了那深邃而笃定气质,孩子们无从寻找他年轻的模样。

  《千里走单骑》文本的深度和艺术价值有限,不过是了却了两位堪称艺术家的男人一个合作夙愿,至于这次合作有没有给高仓健留下遗憾,答案已被他老人家绅士地带走了。话说回来,《千里走单骑》还是打动了不少心灵柔软的年轻人,可见,两位高人一过手就是火光,可惜没能留下传世之作。这也是高仓健拍摄的唯一一部中国电影。

 《千里走单骑》海报

  相比高仓健此前给中国影迷留下的财富,《千里走单骑》不足挂齿。除了擒拿了整整一代人的《追捕》,高仓健还有山田洋次导演的《幸福的黄手帕》和《远山的呼吁》两部作品深入人心,牢牢巩固着他中国文化使者的江湖地位。在《幸福的黄手帕》中,刑满释放的他给妻子的信中写到:“如果还是一个人,如果还愿意他回来,请挂上一条黄手帕。”结果是黄手帕组成的彩旗飘扬。泛黄的八十年代,有着如今不及的爱与包容。

  其实换了日本人或者世界影坛的视角,高仓健的代表作并非我们最最熟悉的《追捕》。连他自己都直言,没想到《追捕》能在中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力。在日本,他获得京都市民界男主角奖时,《追捕》还没拍摄,而后来给他带来《电影旬报》男主角奖的是《幸福的黄手帕》,让他斩获亚洲电影节最佳男主的是《车站》,让他获得蒙特利尔和亚太影展最佳的是《铁道员》。当然,奖项说明不了什么,尤其对一个经常拒绝获奖的艺术家演员。

  高仓健一生拍摄205部作品,拍摄于1976年并于1978年引进中国的《追捕》,是他的第184部电影,算是中后期作品了。《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和《车站》更晚。

  高仓健并非天生演员,早年流落大都会,以打零杂为生,过得比现在的北漂惨多了。那会的演员职业被当做“河原乞食”,就好比中国的“下九流”行当,第一次试镜上妆是,硬汉子还因为自觉小丑而落泪。高仓健也并非以硬汉标识入行,28岁前几乎都以油头粉面的言情公子形象谋生。后来终于有识货的发现,他这张高冷的脸更适合与冷冰器合体。1963年,他主演了《暴力区》,开始了他的狭义片人生。印象里,一整个六七十年代高仓健都在《日本侠义传》、《网走番外地》和《昭和残侠传》等系列片中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他那坚如磐石的表情,以及游走于眉梢与嘴角的柔软,在日本影史留下了重要一笔。再后来,狭义片偃旗息鼓。

  很多人说高仓健是昭和最后的残侠,这话其实话中有话,另有深意,我非常认同。

  远遁的雅“士”

  说他是“士”,还是张艺的见地。为何言高仓健非扯上张艺谋,原因很简单,因为借张艺谋的视角,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加丰满而高尚的高仓健。

  这种认知缘起于魏君子2009年对张艺谋的一篇采访文章《士之德操》,因为与魏兄相识,所以文字的真实性确信无疑。文中并不是张艺谋说他与高仓健的交情如何笃深打动了我,而是他对高仓健的一个精准的概括让我为之一颤,他说:我在他身上看到了那种“士”的精神。

  何为“士”?

  子贡:"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孔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对现代人来说,“不辱君命”可以放在一边,“行己有耻”已然是座无人眷顾的荒山。我们都知道,日本传统文化多源于中国,日本人就中国先人那里剽窃了太多的美德,这其中就包括“士”的精神。

  那么何以见得高仓健之“士”?

  张艺谋首先举了他们拍《千里走单骑》时的例子,他们先拍完高仓健的戏,然后让他回去,三小时后,剧组发现高仓健没走,远远地站着,最后鞠躬目送导演车队离去。不走,是因为看导演和工作人员都还在工作,他觉得不能自己先走,远远地站着,是不想影响剧组拍戏。另一个例子,是张艺谋安排剧组民工给他打伞,他死活不受,后来说是防外线,怕不接戏,他才接受,结果他却把自己价值数万块的手表送给了这位民工,以示感谢。也许你要说,这不一傻老头吗?对,这就是一傻老头,知礼节,懂规矩,互尊重,不摆架,一生谦逊的傻老头。

  他的讣告足足晚了8天,我们得知时,葬礼已秘密举行。

  张艺谋举的另一个例子更令人汗颜。他与高仓健在日本酒店大堂议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四五十人认出了老人家,但并没有涌上来签名合影,而是相距四五十米,深鞠躬,然后默默走开,无惊无扰。可见,以高仓健为代表的“士”的精神,在日本依旧保持着相当的生命力。

  相比我们的世道……哎,还是别说了,说了你们又要批评涨别人士气灭自己威风。还是相比我们的演员吧——

  相比我们的演员,一出道就是房车开道,保姆成群,出工不迟到就等于没存在感,不改剧本总觉着自己没话语权,为一个署名先后和发布会站位,恨不得把活动执行人大切八块,功夫都花在了这些与表演无关的心眼上了,艺术追求可想而知。

  失去了一位银屏硬汉,一位曾经的男神,一位穿越国籍的文化使者,一位表演艺术家,这已经足以令我们痛心,而失去一位“士”,尤其是当今影坛弥足珍贵的“士”,损失则无可计量。

  所以,当我们纪念高仓健的时候,更应该纪念一位“士”的远遁。

  永别了,我们的雅士硬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仓健 张艺谋 去世 硬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