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健VS唐国强:三十年男性气概之争

2014年11月19日10:35   娱乐专栏  作者:长凤新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长凤新

  高仓健去世,除了各种缅怀声音之外,另一个刚因挖掘机名动天下的名字再度浮出水面:唐国强。

  可能三十多年前的唐国强不会想到:不过是因为爱吃奶油蛋糕,“奶油小生”这个称号竟会如影随形多年。今天的网友叹气:要是当年他说爱吃猪头肉或猪下水,历史会不会改写?——现在再回想汤唯幕后团队在“香菇菜心”与“回锅肉”的答案之间游移,也颇能让人理解。

  回望当年的舆论声浪也是可怕:电影《追捕》1978年在中国公映,造成巨大轰动,高仓健的风衣、蛤蟆镜、长鬓角,成为一种硬汉标配;此后,“硬汉男神”与“奶油小生”两种审美风向的论争,愈演愈烈,“奶油派”唐国强首当其冲,俊秀美颜也架不住口诛笔伐。逼得他给导演谢晋写信,主动要求扮演《高山下的花环》里的赵蒙生——一位现代军人。作家毕飞宇后来写了一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讲一个欠缺男性气概的人上战场,结果精神分裂。

  这该怨谁?《大众电影》1985年2月号刊载的一篇评论文章分析,“奋进的八十年代,更崇尚具有‘现代感’的阳刚之美,更瞩目于推助时代之潮的硬汉子。生活中粉团儿也似的‘奶油小生’,理所当然地不被时代垂青。”言辞铿锵,声明这是时代的选择,要怪就怪自己误入了那个时代。

  不过,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多处分析,中国文化中主流的男性形象多为女性化的“白面书生”,而“女性化”与“儿童化”其实是一物两面:换言之,并没有个体个性的成熟与全面盛开。这与哈维·曼斯菲尔德在《男性气概》中的观点类似:“男性气概的共同特征,即个人的重要性”、“它可能会高贵地投身于某个事业,但永远有个自我放在心中”。中国的健康宝宝,唇红齿白,言听计从,实在太乖。

  高仓健的出现是否恰逢其时?在“文革”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年轻人显得死气沉沉,除了在肉体上几近蓬首垢面之外,在精神面貌上也是垮垮的”(孙隆基语),而高仓健既有独行侠的精干冷酷,又有来自现代社会的性感时尚气息,确实为中国男性亮出一个可供仿效的航标明灯。“奶油小生”多见,甜到忧伤;“铁血真汉子”罕有,刚毅果敢,整个社会风向就眼睁睁朝后者偏袒过去。

  不过,今天的你我只看到批驳“奶油小生”的声浪,也忽视了后来形势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摆脱“奶油气”,无数人开始模仿高仓健的硬与冷。也是在《大众电影》1984年4月号上,有这样一段总结:“相貌硬、表情冷、做派帅”,又成一种时尚;银幕上,“饰当代青年,必不苟言笑,冷若冰霜,举手投足,硬硬梆梆;演历史人物,必粗声大气,剽悍豪放,力过千钧,饮似海量”;现实中,“嫁人只嫁高仓健”——只有一套标准,一种选择,中国男人也不好当。曼斯菲尔德则说,没必要号召所有男性都具有男性气概,也要反对可怕而过度的男性气概。即是提醒这种矫枉过正。

  如今伪娘出没,小鲜肉当道,不免又让人念叨起高仓健的硬朗做派,以及唐国强三十年前如何兜兜转转,杀出血路的那段公案。演诸葛亮、转型做特型演员,唐国强早已是老牌男神;高仓健去世,中国影迷集体缅怀,各得其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仓健 唐国强 硬汉 高仓健去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