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胜:远去的香港电影大佬

2014年11月21日16:36   娱乐专栏  作者:长凤新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长凤新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老板们,如何安在?在今年的新片《一个人的武林》中,出现了87岁的前嘉禾老板邹文怀的身影,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是他继客串《桃姐》后又一次亮相。其他那些幕后大佬,相继离场: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7月,参与组建嘉禾公司的蔡永昌去世;11月20日晚,永盛电影公司老板向华胜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这已是向华胜的名字今年第二次出现在媒体上。前一次是10月被传“脑干死亡”,当时正值向华强太太陈岚向周星驰开炮,舆论沸沸扬扬;这次病逝,媒体也多提及上世纪80年代,他与向华强成立永盛电影公司,即“中国星”前身,一手捧红周星驰、张敏等多位明星。对于看港片成长的一代影迷来说,这些名字如雷贯耳。

  回想当年香港影业,嘉禾、新艺城、德宝等公司成三国鼎足之势,永盛公司奋力搏杀,寻求生机。“香港电影若无突破性的发展,依照目前情况,少则一年,多则两年,香港电影事业必走下坡。”香港大导张彻早在1988年就如此预测。不出所料,各大公司相继衰落,不过,永盛公司生逢其时,借《精装追女仔》、《赌神》、《雷洛传》、《逃学威龙》、《鹿鼎记》等片迅速崛起(见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一书),把港片黄金时代的风华与余威强势延至90年代中期。此后,港片世道开始不振,向华胜也因身体原因淡出电影圈。

  2010年,向华胜重出江湖,带着他的“5510”电影计划来内地。声称5年投资5亿,拍摄10部影片,古装喜剧《唐伯虎点秋香2》与《龙凤店》打头阵……他也发现,时代不同了,“观众现在很讨厌恶搞的电影”。“5510”计划早已无法实施,如同向华强的“一百年”电影公司(3年拍100部电影),是个虚指的电影好梦。近年,中国星也经历从减产转型到回归影坛的一番兜转。2006年减产时,已有媒体惊呼,“港片最后一面大旗倒下?”今年上半年,中国星被中国传媒影视公司收购,媒体分析:应是为下一步在内地开展业务而做准备。这边厢陈岚继续炮轰周星驰,那边厢向华强宣布豪掷3亿开拍3D版《封神榜》。

  电影《金鸡SSS》主题曲里唱道,“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头,就当我在外地飘流”。他们终究把目光转向内地。还是在26年前,张彻发表过前瞻性意见:香港电影与其感慨“夕阳无限好”,不如“走出去”。在他看来,“最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却是比较现代化的香港人”,而香港影人对中国电影的现代化,会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呼吁,“为中国(兼指海峡两岸)电影的前途计,也应该不让这三十年心血培养的香港电影成果,风流云散!”甚而至于,“电影大中国”也应该是一个可以成立、可以实现的构想。(见《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一书)

  这是电影工作者的梦想,事关文化工程千秋万代;电影老板的梦想不一定相同,他们考虑的多是哪里水草丰美,哪里会有钱途——这也无可厚非,如同电影学者大卫·波德莱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里所说,“栽进电影业,为金钱也为爱好”,所以才有“一心一意,战战兢兢的欢愉”,方能造就香港电影的成功。

  不管是张彻还是向华胜,皆已作古,时代大势无可逆转。“内地市场能容纳拍几亿元制作的大片,是时候回归电影业了!”向华强今年说;这话向华胜在2010年也说过,“未来市场无限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向华胜 张彻 香港电影 向华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