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推动文艺工作者下基层的意义

2014年12月02日16:46   娱乐专栏  作者:林涛侃大山   我有话说

     粉丝们注意了,近期,一大波明星或者名人要来了,要走到你们的身边。

  广电总局的通知显示,近期,一大批编剧、编辑、导演、演员、播音员、主持人等文艺工作者将深入基层一线,迈出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上面提到的这几个领域,都有大众熟知的面孔,所以,如果当他或者她来到你的身边,你莫要慌张,不要惊讶,他就是下基层来的,没准就是来找你了解现实生活的。

  这个通知的规定很详细,很全面,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也给了粉丝很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指导电台电视台重点节目栏目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主创人员下基层全年不少于30天。如果《非诚勿扰》里的孟非,全年下基层30天,肯定会被大家缠着追问婚恋问题。但前提是,《非诚勿扰》算重点栏目吗?孟非算主创人员吗?这个就要江苏台的安排了。

  下基层,不是新鲜东西了,此前,新闻界也搞过走转改活动,也是要求记者编辑多下基层。在网络新时代下,如何来实践下基层,如何来提升下基层,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比如,大家经常见到的就是文艺下乡,给田间地头的老百姓办一个晚会,演几个节目。城市的观众已经对这种形式不感冒了,这些明星电视上可以见,网络视频可以随时见,真要到了身边演出,还得看时间和心情,再决定去不去现场。

  农村也不是当年的农村了。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都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偏偏这两个群体是愿意看现场演出的,因为他们平时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这个时候,送温暖的成分更多。从他们身上,是无法了解群众文艺欣赏兴趣和需求的最新变化的。这个群体,他们不是电视台的主要收视人群,不是广告商的轰炸对象,他们是弱势群体。

  所以,在保证送温暖的情况下,研究好目标人群,带着目的下基层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从通知要求来看,大概有几个核心目的。第一,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场所调研采风。第二,主创人员下基层体验生活。第三,采风采访。第四,定期深入基层。这几个方面,都是搞好文艺创作所必须的。

  近期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下基层。比如,歌唱真人秀类节目的编导们,真是下了苦功夫,天南海北的找人,要找音色还要找故事,各要素都要齐全,否则这个节目这个选秀人,就没人搭理。还有综艺秀类的节目,也要满世界的找选手啊。还有各种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明星走进农村当媳妇之类的。

  所有这些节目,虽然商业制作的味道很浓,追求收视率的冲动很原始,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下基层,都是和基层的一种互动。只要有互动,就会有数据产生,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如果能够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和研究,都是很有益的财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能否产生我们自己的原创节目,从而把版权卖给老外呢?

  沉浸在互联网世界上,算不算下基层呢?在通知中,并没有提到网络空间,可能只是考虑到实体空间的原因。那这个网络空间是不是基层呢?该如何下呢?

  大家都知道《纸牌屋》的火爆,也都知道它是纯粹基于网络大数据制作出来的,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这也应该属于下基层和接地气的表现和成果体现。

  社会现实已经是波澜壮阔了,拿电影来说,总感觉反应现实的作品太少。今年的力作之一就是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把打拐这个非常悲情的题材拍的独具情怀。只能说,我们下基层还不够深入,抓住这次好机会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广电总局 文艺工作者下基层 农村 总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