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梅长苏:斗智不斗勇的哈姆雷特

2015年10月29日09:28   娱乐专栏  作者:成长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成长

  从英国回来后,加紧补看了54集的《琅琊榜》,虽然此剧已经过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期,不过我本不是赶热闹的人,拉拉杂杂,还是有许多观后感可以说道说道。

  一。

  在电视剧中,我本就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国剧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做底子,更有丰富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小说、戏曲、话本、评书)做铺垫,理应在此题材上有所进益。国剧中的历史剧也在本世纪初迎来了一次小高潮,《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无论在故事还是表演上均创下一个高峰,此类历史剧不妨称之为严肃正剧,这些剧的编剧无不是文字与文化功底深厚的巨擘,演员阵容也是一水儿的老戏骨,品质上确实有保证,十分耐看,但如果将电视剧置于一个商业环境之下,则有一些弊端,这也正是这一轮高峰之后罕有佳作的原因。

  比如,过于严肃和沉重的故事题材让此类剧的主要受众限定于高知、年龄偏大的男性观众,这显然与当下大众娱乐消费的主流人群是不符的,因而难以形成广泛的受众和话题效应,加之互联网已成为与电视台并驾齐驱的新平台,此类剧与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也并不符合。近年来也或许有诚意十足的严肃正剧,但极易被淹没,加之此类剧成本颇高,剧本和摄制周期都较长,若是收效甚微,制作方自然也望而却步。

  近年来流行的是戏说类历史剧,或者不如说是古装戏,因为此类剧大多与历史无关,此处的无关不仅是说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朝代相差甚远,其中的语言、礼仪、文化风俗、情节逻辑都是借古装之壳,行现代之实。此类剧应时而生,捧红了不少青春偶像,在年轻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中很有市场。当然就艺术水准来看,此类剧多为粗制滥造,在网络上常引发观众的吐槽和讥讽,呼之为“雷剧”,但鉴于这类负面评论反倒能提升收视率,成为电视剧播出期间的一种逆向宣传手段,因此制作方也是乐在其中。不必过分苛责,电视剧类型百花齐放,水准参差不齐,正常现象。

  二。

  《琅琊榜》的巧妙之处正在于,在严肃正剧与戏说古装剧这两种水火不相容的类型中谋求了一个巧妙的平衡,并且吸取了两者的优势之处,最大程度地消化了他们的弊端。比如在宣传包装上,《琅琊榜》完全呈现出青春偶像剧的一面,释放了不少吸引年轻受众特别是女性受众的元素,而《琅琊榜》的情节、语言、服饰装扮乃至价值观,都较偶像剧大幅提升,体现出几乎与历史正剧相比肩的品质,这种传达通过口碑传播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宣传影响,方形成“现象级”的话题热度。

  当然,《琅琊榜》的热播也与同一团队摄制的谍战剧《伪装者》提前播出有关,许多看过两部剧的观众反馈,《伪装者》情节紧凑如戏较快,《琅琊榜》则由于庞杂的故事线索和背景铺垫,前几集并不是太“抓人”。率先播出的《伪装者》带来了好口碑,两剧也有多个主要演员重叠出现,这引导了不少观众在追完剧后意犹未尽继续看《琅琊榜》。设想如果《琅琊榜》在《伪装者》之前播出上线,可能效果并不好。

  三。

  说说《琅琊榜》的故事。王子复仇是古今中外作家们都常用的故事题材,莎翁笔下的复仇王子哈姆雷特,带给后代无数解读和启发。《琅琊榜》实质上也脱胎这个经典的母本:父亲被杀、当朝无道,王子隐忍多年后重回宫廷为父报仇,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心理矛盾。在《琅琊榜》中,“复仇王子”梅长苏符合了哈姆雷特的种种特质,比如他的母亲是皇帝的妹妹,他的姑姑是皇帝的妃子,他可以算是“王子”身份,但同时皇帝也是造成他一家悲剧的元凶,在一场冤案中,梅长苏(林殊)侥幸生还,从而踏上复仇之路。然而编剧巧妙之处在于,在这种经典叙事中进行了符合中国文化范式的改造,比如梅长苏的“复仇”绝非哈姆雷特式的“复仇”,非得杀死元凶弄得个血腥的悲剧场面,而是用“平冤”替换了“复仇”,梅长苏的行为目的始终是为了给赤焰旧案平凡,给冤死者以清白。在中国儒家文化理论中,君为臣纲,恪守君臣之礼,虽然冤案是皇帝一手造成,但如果像西方故事中让复仇王子去杀死皇帝,则有违君臣之礼,观众未必能够接受。所以“平冤”让梅长苏的行为更加中国化,更加文明化,皇帝最终只是认错,所有罪责都是奸臣的,皇帝是是被蒙蔽了,这也是非常中国化的逻辑。

  不同于动辄拔出长剑一身戾气的哈姆雷特,梅长苏的“复仇”之路是文胜而非武胜,这又是比较高级而又中国化的处理方式。在《琅琊榜》的人物设置中,梅长苏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身染沉疴、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白面文人,全无复仇者的英武之气,编剧用如此极端的设置当然是凸显他在谋略智慧上的卓然不凡。在故事中,梅长苏完全凭借个人的擘画、推断、说服、计略来一步步取得成功,直至最终扶靖王上位,为冤案昭雪,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以文复仇的路子。事实也证明,斗智远比斗勇要精彩得多。

  当然,“复仇王子”的人物形象在《琅琊榜》中实际上被一分为二,一半是梅长苏,一半是靖王,两人在一开始即形成了一种君臣合作关系,靖王作为真正的王子,负责面子,梅长苏是隐藏身份的王子,负责里子,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王佐之才”,梅长苏以谋士身份扶助靖王上位,加上魏晋南北朝的年代背景,也极易让人想到吴质之于曹丕、王猛之于苻坚、王导之于司马睿,这种王与佐的关系使得故事更加丰富立体,而靖王对梅长苏身份的怀疑成为两人关系的线索一直贯穿始终,也构成了引人入胜的一大悬念。

  四。

  刚提到了魏晋南北朝,索性说说《琅琊榜》的历史朝代。以往的历史剧在如何处理跟真实历史关系上总是有诸多的困扰。历史正剧自然要严格按照所拍摄的历史时代来刻画人物、设计舞美服饰,从而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限制。考虑到生僻的历史不易为观众所接受,此类剧多选择观众较为熟知的历史朝代,从而使得清宫戏泛滥成灾。

  清朝之后,汉朝、唐朝、明朝也都成为历史剧乃至许多古装戏说剧常涉及的朝代,盖因这些朝代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大一统的朝代也比较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但魏晋南北朝始终是历史剧中的冷门,记着两三年前还在跟朋友聊,为什么历史剧里鲜少涉及南北朝,结论是可能这个时代对大众太陌生,也不像三国隋唐明清那样有那么多流传度广的故事和名人。没想到这几年,《陆贞传奇》《兰陵王》都是南北朝的故事,居然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琅琊榜》的背景以魏晋南北朝为依托,虽然剧中的大梁和皇家姓氏“萧”很容易让人想到南北朝中的梁朝,但故事中的朝代明显是虚构的,同样也有不少虚构的国家“大渝”“南越”“夜秦”(剧中言豫津讲到夜秦使者那一段,透露出夜秦实际上是汉代夜郎国的演化)。在这种朝代的似是而非中,编剧获得了较大的施展空间。比如可以将唐朝的“六部”嫁接过来,将明朝的“东厂”“锦衣卫”改头换面成“悬镜司”置入其中,像江左盟、天泉山庄这样的江湖帮派设计进来也毫无违和感。不用担心观众在这方面挑刺,因为朝代本来就是虚构的嘛。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琅琊榜 梅长苏 哈姆雷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