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跨过那条江》:最好的爱情原来长这样

2016年08月02日 09:16  娱乐专栏  作者:周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周二

  衰老这件事,是我们最不愿意谈及的事之一,甚至超过了死亡。死亡是一个形而上的终极命题,谈论死亡带着对终点的遥望,带着哲学和审美的距离。

  而衰老,却是一天天发生在身边的,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质的,琐碎,日常,迫近,没有美感。

  死亡不一定因为衰老,可能是发生在盛年的意外,也可能是一种自我选择。

  而衰老却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没有意外,没有选择。 

  所以,我们宁可高谈阔论死亡,也不愿意认真想象一下暮年。

  只有“不说真话会死”的纪录片,才会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把暮年端到你的面前。

  爷爷赵炳万95岁了,奶奶姜溪烈90岁了。

  他们住在韩国乡下的传统小院里,两只小狗陪伴着他们,孩子们偶尔会从大城市带来问候。 

  深秋落叶满院,一起打扫的时候,爷爷就摘了几朵野花送给奶奶。奶奶说“花好看”,爷爷说“人更好看”。

  奶奶帮爷爷在两耳后面各带了一朵,左看右看,又说道:“我已经很老了,你一点也没有老。”

  初识,她14岁,他19岁。时间开始在那年,就定格在了那年。

  朝如青丝暮成雪。如今插在老人耳鬓的,是两朵真正的明日黄花。

  戴着戴着花,聊着聊着闲话,爷爷突然开始玩耍,抓起树叶向奶奶一捧捧扔去。奶奶一边嗔怪一边还手。刚扫好的树叶又散落了满院。

  76年的婚姻生活后,他们还能就着野花落叶,开心大半天。那个样子,让人猜想他们年少时,大约也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互相看着就能傻笑上半天。 

  然而这已然是暮年。夕阳无限好,说的就是温情和浪漫都无法掩盖的残酷。

  诗句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时间了。 

  曾经用都用不完的力气,正在消失。

  生命一天天走向衰竭,仿佛只剩下呼吸、吃饭、睡觉三件事。

  不,还有一件,陪伴你。

  这部《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是获得第6届韩国年度电影奖的最佳独立电影。

  上映7天就破了10万人次观影,第三周时超越了同期两部风头最盛的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法老与众神》。

  上映18天后登顶韩国票房冠军,这个速度也创造了韩国影史上独立电影突破百万人次票房的最快纪录。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看两个普通老人的细碎生活? 

  没有明星,没有特技,没有高额投资,没有悬念的剧情,没有炫耀的技巧。

  我们难免担心:就这样把生活搬到银幕上去,真的可以吗? 

  这么多年看韩剧,其实已经学到了一点:那些和现实以一比一的比例方式出现的剧中情节,那些仿佛在直播你生活的场景,以它们不可替代的节奏和质感,粘住了你的眼睛。

  就像有人提醒说:看好了,这就是你的生活。

  由此我们获得了站在一旁看自己的机会。看自己忍耐、受苦、爱恋、求生。看自己活过的每一天。看自己老去,看自己不愿老去。

  夜里结伴去院中厕所,奶奶要爷爷站在门外唱歌壮胆,出来就拉住了爷爷的手:“唱得真好,不冷吗?”爷爷回答得也好:“陪你有什么冷。”

  奶奶在河边洗衣服,爷爷就丢小石子下去,溅了一身水的奶奶,一路追着爷爷泼水。泼完赶紧又跑掉,好像知道自己犯了错的小孩。

  初雪到来时,奶奶说:“吃初雪听力会好”,就和爷爷互相喂雪吃。然后堆雪人。正堆着雪人呢,奶奶又开始往爷爷身上丢雪球。 

  这是现实版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纪录片告诉我们:返老还童不是传说,无非如同像这对老人:像个孩子一样老去。

  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我们又会回到人生的起点。划上这个完整的圆,一生才算完满。

  拼命奋斗了一生的身外之事身外之物,在暮色中都失去了意义,最初的天真会回来——只有这时,我们的身体里才会有它的容身之处。

  这样一对老人,大约不会介意镜头的存在了。

  这样的纪录片,也只能以最拙朴的方式完成。

  不能期待激烈的冲突,不能寄望主人公说出惊世骇俗的话,不能用灯光去修饰,不能用旁白去解释,不能要求构图的完美,不能玩弄剪辑的花样。

  导演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不要离得太近,也不要太远。 

  当所有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唯一可以期待的只有真情。

  可真情又是最需要小心的,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煽情。

 

  摸摸头,摸摸耳朵。

  夹菜,喂饭。

  逗逗狗,跳个舞。

  洗澡,擦背,系韩服扣子。

  相对而眠。

  想念早夭的6个孩子。

  看着互相指责争吵的儿女默默流泪。

  静静流动的河水一般的生活,今天和明天并没有差别,但又已经千差万别。

  影片中只有这些。简单到没有情节,丰富到足够想象。

  细腻的韩国导演,几乎是用情绪完成了全片,而不是故事。

  导演甚至连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情都不煽,没有全家福、没有老照片、没有人生故事。

  可想看故事的我们并不失望,我们在挥之不去的暮年情绪中,脑补了爷爷奶奶的一生。

  曾有一次看剧,一对青年男女信誓旦旦地说: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当时忍不住笑场。这编剧估计是听多了“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然而,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细思极恐。

  它直接说出了真相。

  网络流传过一个视频,年轻夫妇分别化妆成50年后的模样,甫一相见,几乎流泪。

  如果是一起慢慢衰老,或许就是把这一眼望见的恐惧,分解到每一分每一秒,在数不尽的光阴里,甚而产生天长地久的错觉。

  但终归是,越温柔,越残酷。

  在冰冷的死亡面前,任何有温度的事物,都只能跟着变得冰冷。

  对最后的分别时刻,我们永远都不会做好足够的准备。 

  “我是树叶,就在春天茂盛生长,在夏天尽情享受雨水拍打,到了秋天就随寒霜掉落。当初年少时候像花儿含苞待放,花开后的样子虽然很美,最终都要随着岁月流逝枯萎,归于虚无。凋落就结束了。” 

  这段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类似的文字。

  但一个耄耋老人说出来,那就不是美文,不是鸡汤,不是道理,不是修辞。

  他在说他自己,说一个事实。这是他的切肤之感,不,甚至不是感受,而是真的,正在,切肤。 

  平淡的生活到底凭什么打动人?因为它牵动了你秘而不宣的情感,触动了你恐惧不安的角落。

  疾病乃至死亡,都可能是可以对抗的,唯有衰老,无药可救。

  带着最残酷的温柔,《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让你直面几十年后的自己。

  来人间走一遭,归去的路也很漫长啊。我老了会怎么样?陪伴我走完最后那段路程的人,会是谁?

  我的爱人会在身边吗?我们还相爱吗?衰老的身体和衰老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人生的尽头到底什么样?

  一点点在枯萎,是意料之中的事,可为什么还是难以接受?拉着衣角,拉住手,可以拉住你吗?

  再唱一次歌吧。

  再吃一口小菜吧。

  再去看一次春天的黄鹂鸟吧。

  陪伴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那就一起,一起跨过那条江吧。

  这样就能把这辈子和下辈子连接起来了吧,就不孤单,不害怕了吧?

  我们相遇,原来是为了结伴而归。

  不能在同一时刻告别人间,也好,我会替你整理今生,你会替我探路来世。我们完成了此生,还会有永生。

  影片里最动人的一段,是爷爷只剩三个月的生命时,奶奶整理他的衣物:“他都分不清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啊”。奶奶不放心,又想起那个世界里有幼年离世的6个孩子:“把孩子们的衣服也一起带去吧,都没来得及买漂亮的衣服给他们呢。”

  此岸和彼岸,阴阳两隔的人们,又似乎从未相离。

  其实,为别人的生活流泪时,又有哪一次眼泪不是为自己流的?

  你知道,爷爷奶奶就是未来的你。是你平凡到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你正在日益老去的身体。

  是你对充满遗憾的此生的深深眷恋,是你离开人世前可能拥有的最深的浪漫。

  你猜不到或者不想猜的结局,在纪录片里看到了。

  像生活一样朴素无华,像生活一样让人泪流满面。

  最后那个固定镜头,有足足4分钟,一动不动。

  这让人感到摄像机是存在的,导演是存在的。在整部影片中把自已降到零的导演,用这个长镜头用力刻写了“1”。

  一以当十,击中人心。

  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个镜头长。

  从爷爷坟墓前离开,奶奶一步三回头,几乎快要走出画面,终于又坐了下来。迈不开的脚步,离不开的爱人,这几步路,仿佛要走过今生。

  和漫长的一生相比,这个镜头太短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纪录片 浪漫 想念 不要跨过那条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