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巍 郭小婷
2014年6月14日-22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举办。总体观察,本届活动保持了既有水准,电影节在选片等领域取得了可贵进步。在经历了去年的短暂波动之后,上海电影节今年算是重新稳住了阵脚,巩固了领先位置。
影片和星光:提升明显
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本届选片可谓近几年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届。
上海电影节竞赛单元的选片向来是个老大难。简单来说,评价电影节选片的直观标准主要是两项:所选作品及主创的知名度,影片的“时鲜”度——相比之下,后者对于上海电影节来说要更难。国际A类电影节的身段使得上海的选片在首映方面有较高要求。此外,上海电影节的时段夹在戛纳和威尼斯两大电影节之间,其背后又缺少实际市场交易的有力支持,这都限制了其对国际新片的吸引力。
但今年上海的选片都做得不错,相较前几年进步明显。本届“金爵奖”单元中有两位国际著名导演的新作——德国大导沃尔克·施隆多夫(Diplomatie)的《外交秘闻》(VolkerSchl·ndorff)、日本老牌名导周防正行的《窈窕舞伎》。另一部来自英国的竞赛片《地狱病院》(ElizaGraves)则以其明星阵容受到关注,该片的主演包括凯特·贝金赛尔(KateBeckinsale)、迈克尔·凯恩(MichaelCaine)、本·金斯利(BenKingsley)等一众英国新老明星。
《窈窕舞伎》和《地狱病院》都是全球首映电影。本届“金爵奖”15部入围电影中有7部都是全球首映。据组委会提供的数字,参加本届上海电影节的300多部影片中,有48部为全球首映,62部为国际首映,有84部为亚洲首映。
本届“金爵奖”选片的地域分布也较广泛,除了名导和大牌的新片,也有来自孟加拉、伊朗的新人作品。入围影片的类型、题材比较多样化,不乏颇有兴味之作。
华语片方面,“金爵奖”延续了上海电影节扶持本地新人和创作的传统。本届入围的两部影片分别是张猛的《胜利》和万玛才旦的《五彩神箭》。这两位在内地电影界中素有口碑的新导演和上海电影节颇有渊源。前者的成名作《钢的琴》即出自2009年的上海创投会,该片也参加了2011年的电影节。万玛才旦在2006年凭《静静的嘛呢石》获“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其2009年的《寻找智美更登》则摘得了“金爵奖”的评委会大奖。
电影节选“熟人”是国际通行惯例,关键在于影片的实际品质和口碑。相比去年三部华语片入围“金爵奖”,但几乎部部都有争议的情况,本届的选片重新回到了正轨。虽然电影节期间围绕《胜利》也出现了一点风波,但主要还是源于主创方面而非影片本身。
本届电影节的开闭幕片的选择也颇有新意:开幕片是4K修复版的《舞台姐妹》,该片是已故上海著名导演谢晋的名作之一;闭幕片则是时下万众瞩目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两部电影均是全球首映。开幕片选择上海经典可视为对本地电影文化与历史的自重,而闭幕片选择好莱坞热门大片则是面对当今市场的现实态度。
本届“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的搭配也较为合适。一方面华人大明星巩俐出任主席制造了不少关注。另一方面,本届评委会的专业分量是近几年最足的,两个评委会的成员中导演有10位,演员只有2位。
明星方面,今年的上海电影节相当出彩。本地明星自不必说,来自好莱坞的星光也耀眼非常。从电影节开幕式的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到闭幕式的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Portman),不少海外大牌首次踏上上海红毯。基德曼是电影节上最引人瞩目的明星,其在15日举行的见面会吸引了大批本地媒体,只是这位大明星的星光却未能惠及其主演的新作《摩纳哥王妃》(GraceofMonaco)。电影节期间,中国投资人吴征有份投资的该片正好在国内首映,但其在电影节内外都反响平淡。
2014年上海电影节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女性主义”。今年电影节的不少领域,女性所占比例都是空前的。例如两个竞赛单元的12位评委中有5位是女性。此次来沪的好莱坞名人也以女明星更为引人关注。就连电影节的创投单元“项目市场”最后的三个大奖也有两个被国内的青年女导演拿下。
电影节台前的风光也促进了放映影片的售票。电影节期间,本地放映的场次将近1000场。6月7日,记者见证了电影节开票的一幕。当天上午8点电影节正式开始对外售票,不到一个小时,电影节主要网络售票平台之一的格瓦拉就出现了网页故障,这显然与购票的高人气有关。上午10点左右,很多热门影片当日放出的影票均显示售罄。根据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截至当天下午3时,电影节票房已近600万元。
不过,在活动组织细节上,今年的电影节出现了不少状况。开幕首日,很多媒体突然发现组委会之前发布的日程出现了相当多的调整,但并非所有的记者都收到了官方的及时通知。在市场、创投等部分,现场相关材料的准备也不如以往齐全。此外,围绕今年电影节的展映环节,拷贝、字幕和放映的细节都出了不少问题,来自片方和观众的微词较往年为多。
产业板块:表现平稳惊喜欠缺
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年度新片发布平台,本届上海电影节的日程极为紧凑。大盛国际的《钟馗伏魔·雪妖魔灵》、成龙的《天降雄师》,以及《狼图腾》、《绝命逃亡》(原名《最后的战争》)、《变形金刚4》等正在制作或即将上映的较大规模新片在电影节上都有专场宣传。光线传媒、七星娱乐、相对论传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都有消息发布。
另一方面,虽然选择在电影节期间做宣传的新片为数很多,但其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项目有不少选择了另起炉灶。电影节期间很多引人关注的发布会都不在组委会的官方日程中,比如目前正在宣传关键期的《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在电影节的官方活动上,这些影片只是派出几个主创参加了一下开幕式红毯和论坛。
当然,这些影片选择电影节期间在上海做宣传,本身即是对其作为宣传平台影响力的明证。然而长远看,上海电影节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合纵连横。毕竟,更多知名项目的参与对电影节的品牌和平台有益无害。
本届电影节的论坛环节中规中矩。今年论坛的话题延续了中外合作、本地的电影创作与新生力量等常规方向,所邀请的嘉宾也大都是上海电影节的常客。相比往年,今年的论坛似乎缺了点个性,及时感和话题性稍嫌不足。尤其是围绕合拍和新人等方面的讨论,有不少是老生常谈。这或许也是因为面对这些正在发生的问题,目前各方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答案。
相比国内其他电影节的同类活动,上海论坛的氛围更为自由。这一方面使得论坛的既定话题往往难以控制,不同场次的发言有时也会有些趋同。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跑题”偶尔也会将讨论引向产业当前的热点区域并擦出火花。例如今年电影节的首场论坛本以“融资”为题,但在场的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等嘉宾却自发地把讨论焦点引向了最近有大举入围传统影视产业之势的“BAT”身上,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等来自新媒体的高管也由此成为了论坛上最受关注的群体。此外,今年上海论坛也在努力使得讨论能够从比较宏观的层面下沉到具体的专业领域,比如6月16日举行的“完片担保——影视金融产品本土探索”主题论坛。
本届电影节的市场环节也是中规中矩。根据组委会的数据,本届上海电影交易市场总共吸引了148家境内外机构参展,其中海外机构占比约三成。在交易市场现场,天工映画、东方梦工厂等业内新生势力的展台相当抢眼,尤其是已扎根上海的后者。
创投板块自2012年正式整合为“电影项目市场”之后,今年上海创投旗下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CFPC)又更名为“青年电影计划”。本届上海电影项目市场总共收到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3个项目报名,最终8个新人项目入围“青年电影计划”,另有20个中外项目入围项目市场洽谈,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一代宗师》编剧徐皓峰的《师父》。
从“青年电影计划”入围项目的陈述看,各项目的表现有些参差不齐。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都找来了资深前辈坐镇监制——导演蔡聪带来的《七号恋人》搬来了台湾制片人焦雄屏,何康的《再邂逅,蓝天与海沙》幕后有泰迪罗宾和麦欣恩两位香港资深制片人,内地青年女导演宋方备受称赞的前作《记忆望着我》由贾樟柯亲自监制,而这次她带来上海的项目《平静》则找来了日本老牌制片人市山尚三。
上海创投素来较讲究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本届“青年电影计划”保持了这样的口味。类型片方面,入围项目中比较突出的是徐伟的《冰河追凶》,该片最终获得了“最具市场投资潜力奖”。文艺片方面最突出是《平静》。宋方之前曾作为侯孝贤《红气球》的主演来过上海电影节,其2012年的导演处女作《记忆望着我》曾被多个国际影展选中,并在国际创作新生力量的重要阵地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佳处女作金豹奖,是内地艺术电影界备受关注的新人。此次创投的公开陈述上,宋方异常低调但却相当坚持己见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最终她的《平静》和另一位女导演席闻婷的《童图》分享了本届创投会的“最佳创意奖”。
焦点话题1新受众、新媒体的崛起
作为行业的年度集会,每年的上海电影节上都能见证产业的及时动向。2014年,最大的动向则当属以“BAT”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向传统影视行业的渗透。
上海电影节对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与电影行业的互动早有涉及,不过之前其在电影节整体活动的影响比较边缘。但今年上海电影节上,新媒体话题的频度可谓空前。首先,相关活动数量就明显超过往年。新浪在电影节期间做了一场名为“开启电影全媒体时代”的宣讲会——在电影行业里,“宣讲会”一词实属难得一见。视频网站代表之一的土豆也在电影节上发布了其新建的“文艺电影频道”。此外,本届电影节上也有不少关于微电影的活动。
在作为电影节言论中心的论坛环节,新媒体话题集中爆发。今年抵上海参加论坛的新媒体高管数量大幅超过往年,几乎各主要公司都有头面人物上台,构成了论坛嘉宾的一支重要方阵。论坛中,有两场的命题与新媒体直接相关。在6月15日电影节的首场论坛上,刘春宁成为了中心人物,这位曾任职腾讯、现任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舵手的互联网资深经理人,如今正位于两个江湖交界处的最前线,其在上海电影节上的发言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新媒体对影视行业的喊话。
“过去大家认为互联网公司只能干互联网的事,但未来10年互联网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水和电一样离不开了。”来自新媒体的宣言果然高调,刘春宁表示:“未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融资都会变化”,而变化显然会来自新媒体。他重点谈了阿里巴巴最近刚刚推出的娱乐宝,“娱乐宝第一期3月26日发行7200万元,近30万用户一抢而空;刚刚公布的二期9200万元的产品,昨晚凌晨2点也差不多卖完了”,“有差不多16万人购买了92万份娱乐宝产品,我们已经支持了五部电影的投资”。
在刘春宁看来,C2B模式的娱乐宝堪称“互联网娱乐和互联网金融的完美结合”,其也是阿里巴巴影视战略的核心,“未来6个月我们会陆续推出以娱乐宝为核心的影视项目。”他也一再强调其中消费者的零风险,“所有投资风险和回报风险由阿里巴巴承担。”对于投资的具体回报,刘春宁的介绍是“7+X”,“7%的投资回报是肯定的,X则是根据项目运营情况,我们会提供很多金融回报以外的权益,比如包装很多好玩的生活方式。”论坛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娱乐宝“对消费者而言永远没有风险,等于花钱买了生活方式”。
至此,娱乐宝的战略意图其实已相当清楚。
所有投资都会有风险,所以没有风险的投资实际不是投资。娱乐宝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阿里巴巴打入电影行业的一个钉子,其核心切入点是电影营销,正如刘春宁所言:“我们希望娱乐宝能带来更多新玩法,能够借此跟明星、内容制作商和影视内容产生更多互动”——核心并不在于金融而在于“新玩法”。无怪乎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叹问:“请问娱乐宝怎么才能亏钱?”
或许是来自新媒体的喊话过于高调,当天在座的于冬立即有所回应:“我觉得今后中国不会有‘8大’了,可能最后就是BAT的3大电影集团。”这位最近深陷传闻的电影业大佬也由此把火引到了对方半场,“未来10年是互联网引领的产业革命的10年,以后电影公司的发展就是满足BAT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这样的高调或许出乎了新媒体阵营的预料,也未必为其所喜闻乐见。当天论坛结束后,刘春宁迅速从拥挤的人群中消失。而在18日其预定要出席的另一场论坛上,刘在迟到约半小时后最终缺席,转而由一位娱乐宝负责人代其招架来自各路的提问。
其他出席本届上海电影节的新媒体则不约而同地试图淡化这种略带侵略性的气氛。BAT的另一位成员腾讯在17日当天组织了多场活动。中午
媒体招待午宴上,公司副总裁孙忠怀发言称新媒体和电影业应是和谐共生关系。接手腾讯相关业务不久的他上午刚刚参加完电影节的另一个主题论坛,题目就是“视频网站引领电影业变革”,对此孙忠怀相当低调,“我觉得我们真谈不上引领,我们还要摸索学习,先搞清楚状况再说。”
相比之下,乐视网网站事业群运营总裁高飞对乐视网以8位数的高价提前拿下陈凯歌新片《道士下山》一事倒是坦然认之。他以“新的合作方式”来解释高价背后的市场逻辑,“未来围绕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做全流程营销。”能够面向的维度有两个:第一是用户,“比如我们可以让用户在第一时间知晓这部电影。”第二是客户,“电影以往很难以广告模式来维持其扩大再生产,根本原因在于电影本身是低流量的。”在高飞看来,与新媒体联手可以解决这一点。“只要基于这两点,好作品的价值就会被还原,这种价值的还原自然会体现在价格里。”
对于未来,新媒体们的野心显然更大,进一步向上游渗透不可避免。优酷土豆参与电影投资、营销最早,优酷土豆电影运营和企业发展部副总裁朱辉龙介绍说:“我们去年开始参与电影联合出品,包括《风暴》《窃听风云3》,今年参与联合出品的电影有10-15部,7月10日就会有片子在院线上映。”
当然,对此也有不同意见,“电影这块我们还是应该要想想:到底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孙忠怀说自己并未完全想明白。在他看来,BAT进军电影“我觉得决策的逻辑目前还讲不通——实际上变成一个很大的资源、资金进军到一个整体营业额天花板非常低的领域。”
不过,更直接的涉足电影已是大趋势,目前各家新媒体网站都有尝试。主攻微信电影票的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成为了《洛克王国3》的出品方之一,公司CEO林宁说此举“主要是为了学习电影行业,深度地跟一些片方尝试性的合作”。即便是号称“没太想明白”的腾讯,其实之前也因为“特别的机缘”参与了成龙的《天将雄师》。乐视网更不用说,“我们和乐视影业之间是生态的协同。”高飞如此形容两家关联公司的亲密关系。
朱辉龙将新媒体与电影产业链上游的合作优势总结为三点:“第一互联网未来有机会让上游公司更加敢用新人,因为互联网本身是有试错机制的;其次对于早期介入来说,互联网能够让制作更精准地找到用户;第三,互联网如能在上游建立一个商业模型和数据体系,也能让整个商业规则更为可控。”
在电影节的多个公开场合,新媒体的各位高管一再向影视业提醒着它们的价值。孙忠怀认为视频网站对电影行业至少有两项利好,“别的不说,新媒体的版权费一直在涨,这对电影生产环节肯定是利好,但对互联网公司其实是利空。”此外,他认为新媒体拉长了电影跟观众交流的寿命,“这有助于电影的品牌延伸”。在朱辉龙看来,经过了过去的一年,视频网站已是电影的营销主战场之一,“首先中国观众越来越年轻,互联网平台越来越有效;第二是过去一年类型片开始爆发,互联网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同桌的你》,互联网重播非常明显;第三是视频网站让用户购票行为发生了改变。”在他看来,新媒体未来甚至还能帮助中国电影更好地全球化,“阿里巴巴有支付手段,我们优土则是媒体平台,两家合作后的平台,从营销角度看推进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完全没有问题。”
传统电影行业对新媒体在营销方面的价值也是明显的。“去年《小时代》上映前首款预告片在各大网站上一个月的点播率总共为4800万次,这个数据给到我们,我们就知道票房一定低不了。”大盛国际总裁安晓芬非常看重视频网站的价值,毕竟“上面有那么多的观众”。不过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影视的竞合,“我有欣喜也有惶恐”,“惶恐的是一些很小的公司可能会被这些互联网大佬吃掉”。
也有以不变应万变者。制片人庞洪认为,传统的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要提供制作品质,“有了好作品再找各位老板,他们肯定会支持。”于冬则认为如今的局面或许会倒逼电影产业的内部改革,“现在处于院线快速增长、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阶段,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内容产品,内容是电影下一步发展的动力”,与之对应的改革也需要进入“深水区”,“就是分级制,推动内容产业的松绑或者说让更多满足不同需求的内容产品出现”。于冬的表述得到了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的呼应:“中国电影尤其中国的传统电影正面临改朝换代,互联网时代到来与80后、90后年轻人的整体崛起并取得话语权,这两大压迫力迫使电影业必须改革”。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