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好莱坞推出所谓的“大制作”的时间。这种电影大多是纯娱乐挂帅,缺乏深度,今年却有颇大程度地改变。目前为止,《蜘蛛侠II》(Spiderman II)及《哈利波特Ⅲ》(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都是艺术水准很高的商业作品,而《华氏911》(Fahrenheit 911)更是一部成功的寓政治于娱乐的卖座纪录片。
于7月30日上演的《满州候选人》(Manchurian Candidate),是上世纪60年代同名经
典的重拍片,由一向颇有表现的《沉默的羔羊》导演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执导,成绩应该不错。此外还有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历史传奇剧《亚瑟王》(King Arthur)及充满环保意味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及马特-戴蒙(Matt Damon)的新作《谍影重重2》(Bourne Supremacy)等,都是娱乐性颇高而艺术水平又不俗的作品。
另一方面,以妇女观众为目标的电影,则有出色的校园青春片《贱女孩》(Mean Girls)、科幻讽刺喜剧《复制娇妻》(Stepford Wives)及已故名导演约翰-卡萨维茨(John Cassavetes)的儿子尼克(Nick)执导的《写我情真》(The Notebook),令一向男性主导的暑期电影稍添多元化色彩。
当然,今年暑假也不乏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如前不久刚上演的哈里-贝瑞(Halle Berry)的作品《猫女侠》(Catwoman),及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的《机械公敌》(I,Robot),都是故事概念颇有趣,因此令人有某种期望但结果大失所望的作品。
然而整体而言,今年的好莱坞暑期电影,是多年来最出色的,主要原因是多了一份深沉。
美国自2001年的“9.11事件”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一片迷惘及焦躁之中。政府每隔几个月便提高“恐怖袭击”警告等级,更令国民人心惶惶。布什发兵攻打伊拉克,不但军事上泥足深陷,国际上更声名狼藉,亦加深了穆斯林激进分子对美国的仇恨,增加了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国民的这种心态,令一向歌舞升平的好莱坞,也顺应潮流地制作出调子较为沉重的影片。这种情况两年前已开始出现,最重要的是台湾导演李安根据流行漫画改编的《绿巨人》(The Hulk)。李安以移民角度及较为客观(也较为悲观)的视角,为电影涂上一层挥之不去的忧伤及焦虑。可惜影片虽然拍得很好,对美国社会亦有颇深刻的诠释,但未能迎合青少年漫画爱好者,结果票房差强人意。
另一方面,《魔戒三部曲》都以颇黑暗的格调处理其充满动作场面的故事,因为分别在2001、2002及2003年的圣诞节档期推出,观众较为成熟,低沉的调子对票房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更可能得益于“后9.11”的忧郁情绪。
反观《蜘蛛侠Ⅱ》,《哈利波特Ⅲ》及《谍影重重Ⅱ》,都不约而同地比上集深沉及幽暗。
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格调,好莱坞暑期电影,突然间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