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已经播了大半部40集了,每晚两集,看得人味同嚼蜡。论投资规模,不可谓不巨大矣;论演员阵容,不可谓不鼎盛矣;论忠于史实,不可谓不严谨矣;然而要命的一条就是“没有戏”。它就像流水账簿,事无巨细,点滴不漏;不分主次,一味平推。观众不是看戏,而是在读一部形象化的历史课本,枯燥乏味到了极点。
为什么要拍这部电视剧呢?就因为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人物。人们
提到他,就会想起“雄材大略”四个大字。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功劳和过失都很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所以,诚如剧名《汉武大帝》一样,只要把刘彻这个人物写够了,写透了,写活了,这个戏就成功了。至于朝廷内外的千头万绪,只有那些有助于刻画刘彻的素材才值得去写,无关的一切都可以舍弃,并没有人要你用电视剧表现出一部汉初的通史来。
汉武帝有哪些功绩呢?首先是取得了抗击匈奴的伟大胜利。在汉高帝、文帝和景帝时代,匈奴不只是在边境杀掠骚扰,而是企图把华北平原化为牧场,把汉人变成奴婢。匈奴铁骑踏遍辽西、河北、山西和陕西广大地区,威胁京师长安。汉廷却只有被动挨打,交纳金银物资以及“和亲”乞求和平。汉武帝一改故辙,整军经武,以战略进攻代替消极防御,前后用了22年的时间,接连十多次出动大军打到大漠南北,每一个战役都是由武帝亲自与大将们精心策划的,把匈奴打得损失惨重,使中国在数十年内解除了匈奴之患。同时,他又发兵平定西南、东北和闽越,“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范文澜语)。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此外,他又在黄河流域大兴水利屯垦,遗使交通西域,引进外来文化,首次开辟了丝绸之路等等。总之,汉武帝一生目光炯炯,深谋远虑,不断地追求新的境界,为大汉帝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汉武帝的弱点和罪过也是很明显的。他为后世诟病的头一条罪状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施思想专制”。但是,据近代和当代史学家研究,汉武帝确曾尊崇儒术,但并未罢黜百家,应当为他平反改正。其次是严刑峻法,错杀了和伤害了一些贤能之臣,如将司马迁处以宫刑等等。再次是迷信神仙巫蛊之术,在他的晚年竟因巫蛊兴起大狱,逼得无辜的太子和卫皇后自杀,由这冤案牵连致死的有数万人之多。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汉武帝的功德值得后人学习,他的罪过可以让后人鉴戒。他的人格魅力将永垂青史。
电视剧名为《汉武大帝》,但是前半部写的多是与汉武帝无关之事,拖沓冗长,枝蔓横生,死板沉闷。譬如汉景帝选太子之事何必写得如此之长?窦太后喜好黄老之术与武帝有什么关系?这位瞎老太太居然把朝堂变成了课堂,亲自宣讲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还有什么“无为而治”。这只能说是“笑剧”,或者干脆时髦地叫“搞笑”。老子的哲学思想深邃无比,她懂吗?在为窦氏家族争权夺利时,她怎么一点也不“无为而治”?还有窦婴、灌夫与田?的纷争,不过是新旧贵戚之间的窝里斗。汉武帝对此是不感兴趣、不愿参预的,用一两句台词交待就行了,为何也不厌其烦地大事铺排?
此剧还有一个特点,很少虚构。这大概是为了纠正那些谎话连篇的对康、雍、乾歌功颂德的电视剧之失,意图是好的,但好像有点矫枉过正。戏剧不是历史,历史也不是戏剧,没有虚构怎能成戏呢?问题只是虚构得是否合理,是否巧妙,是否好看。在本剧的前40集中,我看有两处虚构很不妥当。一处是武帝需要调发会稽的军队平定闽越的叛乱,可是调兵虎符被窦后扣着,只好用天子的信节去调兵。眼盲的太皇太后掌管虎符,岂有此理?事实是如武帝自己说的:“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再一处是游侠郭解忽然充当了刺客,在朝廷晚宴上向汉武帝射了一箭。这个虚构的情节更加离谱,真要那样,底下接着来的就应该是全国性的大抓刺客,大搞肃反运动,还打什么匈奴?
好在《汉武大帝》目前还没有播完,我们有理由期待“好戏还在后头”。(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