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平退休,喇培康继任,中影股份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

以前中影集团在电影文化较为浓郁的小西天,这里有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是文艺青年看片的好去处。

后来中影数字基地在怀柔平地而起,现代化摄影棚傲视全亚洲,在里面工作的混音师说,一把椅子就好值几万。

现在的中影股份搬到了更具商业气质的西直门。放映厅更大,装修更像私企,公司大厅里的金鱼池子也不见了,据传,那是韩三平最喜欢的装饰。

搬家之外,更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后韩三平时代的中影

中影这些年,与记者的联系越来越少

       首当其冲是中影面临的上市考验,IPO重启之后,数百家企业等待进入证券市场,国字号的中影也不例外。他将怎样直面市场,摆脱外界对于中影“垄断”的质疑,中影的经营模式,公司结构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这一切的一切,所有人都在看着。

       有一个圈内广为流传的段子,不管好莱坞公司高管是多大的腕儿,来中国必须亲自到中影集团面见韩三平,牢牢把控进口片渠道的中影影响力可见一斑。随着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分账比例的提高,中影发行进口片利润降低,与好莱坞公司在部分税款缴纳上存在分歧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如何把对进口片发行渠道的控制权,变成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国际资源,发展合拍片和其他国际合作,成为了中影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好莱坞报道者》称,政府将于本周向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发放进口片资质证书,这将打破中影和华夏对进口片市场的垄断局面。尽管电影局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放开进口片发行渠道限制的呼声,一直以来都没有消停过。

中影时间线

       跑过几年电影的记者都知道,早些时候掌握中影这条线,基本就掌握了最重要的新闻源。几乎所有的大片发布会、首映都与中影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两年,中影负责的电影活动基本绝迹,媒体看片也很少搞了。很多一线记者甚至一、两个月都收不到中影发过来的活动邀请短信。

       反过来,当媒体需要向中影求证新闻的时候,经常找不到人,要么就是不方便回应。

       七、八年前,中影还是制片行业里的金字招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赤壁》《投名状》都位列年度国产片票房前列。而现在华谊、光线等民营公司的崛起,使得中影不再一家独大,近年来国产片票房较高的电影出品方虽然依旧有中影的名字,但实际上中影已经不再主导。《西游降魔篇》由华谊主控,《人再囧途之泰囧》是光线发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则是新画面全权负责。

       “韩三平的名字虽然依旧在电影片头频频出现,但是实际的分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不止一位圈内人有这样的感叹。

       韩三平领导下的中影集团,从一开始就具备中国电影公司中实力最雄厚的全产业链体系。这种实力从作为源头的制片业起,一直蔓延到下游的放映行业。尽管因为市场的逐步开放、民营资本的崛起,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正一点点被消磨着。如果说以前韩三平领导的中影“一统天下”是属于体制意志主导的“大时代”,那么这个垄断破冰、群雄崛起的“小时代”,将带给喇培康领导的中影更大的挑战。

进口片发行渐弱 分账片赚少批片找补

中影获得的进口片票房分账比下降,承担缴纳增值税

       中影掌握国外电影进入中国的唯一渠道(中影进出口),而中影也是仅有两家拥有发行进口片资质的公司之一(另一家是中影参股的华夏)。进口片引进发行的收入,一直以来是中影的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影引进片

       从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签署备忘录之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票房分账比例提高,从过去的13%提高到25%,引进影片配额,从过去的每年20部提高到34部,增加14部3D或IMAX影片。大陆电影人高喊 “狼来了”已经两年,外国电影公司获得的分账比例提高之后,是否也影响了中影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利润和地位呢?

       2013年4月,中影因为分账大片中的税费由谁来出的问题,与好莱坞片方产生意见分歧,中美两方须有一方缴纳占票房总收入2%的增值税,双方一度僵持不下,好莱坞公司向美国电影协会求助,把中影和相关单位告到了WTO。

       “这个事情后来发展到国家层面了。”一位好莱坞片方的工作人员说。

       从中影内部人士透露给新浪娱乐的消息看,目前问题已经解决,而中影将负责这部分额外的税费。

       “合同写得很清楚,中影也没有办法,只能付钱。”这位内部人士表示,“好莱坞片方获得的是票房25%的纯收益,中影方面的利润大大降低,而且扣除宣发费用,影院的分账,发行某些电影的时候还可能赔钱。”

       一位好莱坞发行公司的中方工作人员对此说法持保留态度,“以前发行电影还有拷贝费用,现在数字硬盘成本很低,几百块钱一个,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自己赔钱,最多是少赚而已。不过中影没有上市,没有公开财务数据,他们说自己是赚是赔,我们也不知道。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我们与中影的合作,宣发费用基本是我们出,中影的投入很低。不过我们最后25%的分账一定是实打实的,1亿票房我们就有2500万收入,而且是税后,我不管中影那边交多少税,我这边一分钱不能少。”

国产进口片票房

       从2013年整体票房收入来看,217亿的总票房中,分账大片的票房收入约68.5亿人民币,按照从13%到25%的分账比例变化,好莱坞公司从中影进出口手里多拿走了8.2亿的纯收入。可以看出,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容,进口片的收入虽然有起伏,但整体仍处于上升的态势。不过中影发行进口片的利润大幅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除了分账大片之外,一些民营公司发行的买断版权的所谓“批片”依旧离不开中影的控制,每年有20部左右的“批片”发行。而一些高票房的“批片”,也成为了中影收入的重要来源。

       “说到底,中影的地位是体制赋予的,在整体上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告诉新浪娱乐:“毕竟有资格做批片的民营公司,批片的资格是中影奖励的,奖励的理由,可能是因为之前某部片子,民营公司发行的非常好,那么就会有批片资格的奖励,但是这样的指标不仅很少,而且还是通过中影来调配的。”

       马上要上映的《超验骇客》、去年的《钢铁侠3》就是典型例子,一位从事进口片发行宣传的业内人士告诉新浪娱乐,“这些电影票房潜力大,对于中影来说,做成‘批片’比分账片的收入更高。今年夏天的《变形金刚4》有李冰冰和韩庚参演,也不是分账片。据传出品方想要把《变4》运作成可以在中国市场争取更多排片优势的分账片,但是没有成功。”

制片遭民营公司围攻 院线受冲击仍坚挺

数字发行部门优势趋零,参股院线以加盟为主

       华谊、博纳、光线、乐视等民营公司的崛起,以及他们所推出的成功作品:《泰囧》、《小时代》、《私人定制》等电影,是否也让中影面临失去市场地位的处境呢?

       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出示了一组统计数据:“2013年中影参与制作并公映的影片有31部,约占年度公映影片总数的一成,这个比例应该说很高。”而作为民营电影公司龙头的华谊兄弟,2013年发行的电影只有5、6部。

2013国产片

       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去年国产片票房前几位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私人订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警察故事2013》,中影主控的基本没有。而《太极侠》《富春山居图》这几部中影投资较多的电影,市场反响反而不如预期。中影主投的《中国合伙人》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票房5.4亿

       而在2008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中《赤壁》、《长江七号》、《梅兰芳》都是中影操盘的项目。

       那是中影最好的时候,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拥有一家电影宣传公司的J先生,感觉到了中影的地位随着民营公司的“蚕食”受到了挑战:“我觉得随着电影局对生产力的解放,和近几年来影院的迅速发展,中影的绝对‘垄断’地位确实受到了挑战。”他说:“近几年来我确实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国产片中,中影真正出品的电影不多。”

       尽管如此,中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绝对优势的地位又是不可撼动的,这不仅因为中影拥有自己独立的制片、发行公司和非常健全的发行系统,中影还有自己独立的拍摄基地。并且,中影通过控股入股的方式拥有众多院线,在目前的电影工业中,能拥有如此强大完整的产业链的中影,受到的挑战尽管存在,但并不强大。

       “中影的电影网络最全面。它有一个自己的地网监察系统,这个系统是中影独有的,可以真正检测各个地方院线的票房的真实情况,和排片的情况。这些都是中影不可取代的。既然拥有这样的优势,当然还是会有绝对的市场地位。”J先生说。

建国大业

       中影还有着其他政策赋予的优势,张伟平就曾经公开指责中影用发行进口片的优势打压对手,他还称韩三平是搞个人崇拜的“座山雕”,“《三枪》这次选择和华夏合作,所以在档期遭到《2012》、《第九区》两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人家是庄家,没人敢招惹,这种垄断,对国产片市场产生了制约和迫害。”

       所谓的市场化如果能够成立,需要中影与其他民营公司的权力相当。J先生告诉新浪娱乐:“举个例子吧,直白的说,中影可以拿一部市场可能不会好卖的、任务性的片子给万达院线,要求万达排片。如果是绝对市场化的,万达当然有权力不排,或者排得非常苛刻,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中影也可以不把《变形金刚》给它,这个损失又有谁愿意承担呢?”

       随着数字拷贝普及度越来越高,提早布局的中影数字发行部门优势也越来越少。

       某发行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以前片方制作数字拷贝,数字密钥必须通过中影制作,一些长期合作的公司可能会与中影旗下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直接结算,但实际上也是和中影合作。但是2012年之后,电影局和电影频道成立了数字拷贝制作公司,而华谊、乐视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渠道制作数字拷贝。中影负责制作的数字拷贝价格比其他公司的起码贵50块钱,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本来这一部分是中影一块儿稳定的收入,但是现在也没了。”一位国营电影单位的前高管透露。

       好在中影还有院线。

       根据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排名显示,中影控股或参股的院线在前十名中占据四席。中影星美(第2)、南方新干线(第6)、北京新影联(第7)、中影数字(第10),此外,四川太平洋、辽宁北方、江苏东方院线分列第11、14、26位。还有市场份额较低的海南蓝海电影院线。

       “从这些影院的排名来看,还是可以看到中影在院线中的地位。”电影市场资深专家刘嘉告诉新浪娱乐。这些院线产出的票房占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30%。刘嘉说,中影拥有中影星美60%的股份,在中影南方新干线是主控。在其他几家院线,中影所占的股份也不少,中影数字和四川太平洋就是中影绝对控股。

星美院线

       但是隐忧也确实存在。从2013年的国内院线排行上可以看到,除了万达依旧领先以外,其后几名的竞争已经步入胶着状态。中影星美“万年老二”的地位岌岌可危,观影人次、总座位数增幅有限,眼看要把席位拱手让与上海联和;飞速雄起的大地院线后来居上,已经超越了广州金逸珠江和中影南方新干线,跻身第四名的位置;新影联的排位一年比一年走低,四川太平洋院线已经被挤到了十大之外……

       所以仅从单个院线来看,中影控股或参股的几家(星美、南方新干线、新影联、四川太平洋等)势头都显得有点颓。反观几支新生力量,看起来却是气势汹汹。拿大地院线来说,他们从建立之初就看准了自己的位置,从而瞄向二三线城市市场,几年内就实现了三连跳。万达院线更是雷打不动的行业老大。

       “这几年民营公司都起来了,中影原来的优势遭到很多冲击。再加上电商的加入,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了。现在上面也在调研,没准会有一些举动,比如北京市可能也成立个强大的影视集团,让中央和地方上的资源强强联合。所谓垄断肯定都是暂时的,中影也得想尽办法壮大自己了。”一位经历过中影“辉煌时代”的某院线高管说。

       “现在像万达、金逸、大地这样,由直营影院组成的院线成为了市场的新军,他们优势越来越明显。”曾在主流院线工作多年的赵伟(化名)说,“以万达院线为例,他们在排片、会员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越来越快。”

       而相比起来,中影参股的大部分院线旗下影院都属于加盟影院,管理没有直营影院效率高。2007年,中影组建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在投资的影院中,有些中影只占很少股份(如UME华星),有些属于全资但是规模相对较小。而中影数字院线虽然也有一些直营影院,但大部分也是以加盟为主。

       “中影影院资源数量庞大,这是优势,但是分布、管理相对松散,这是隐忧。”赵伟认为,中影需要在影院发展的新一轮热潮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IPO曲折之路

是国家让中影上市 还是市场让中影上市?

韩三平喇培康

       备战上市十年有余的中影,去年初终于出现在证监会IPO的申报名单中。最近,中影换帅消息又得到证实,中影进入了“后韩三平时代”。在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眼中,领导人更迭对中影带来的变化,远远不及上市对它带来的影响。

       有消息称,中影上市首轮IPO将募集30至40亿人民币,但是此消息未经官方证实。彭侃预期,中影首轮IPO募集的资金,将会用于院线扩展、影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大电影制作的投入。上市除了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进行发展,还要求中影进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化企业管理一直是中影寻找的出路,而这条路对于国企来说并不好走。有传言说,最早中影准备上市的时候,连财务软件都不符合要求。这些年来,中影一直在努力,寻找改革的路径,希望在更多的领域和市场接轨。

       中影集团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8家单位组成。公司上市之前,进行股份制改造,2010年,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股份),中影集团占股93%,歌华有线、湖南电广、江苏广电、国际电视总公司、长影集团、中国联通、央广传媒等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

       彭侃表示,“中影上市,归根到底是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怎么协调8家单位之间的关系、怎么对国有资产进行改革、怎么面对市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比如退休员工怎么安置、(电影厂)地皮怎么处置,八家单位的利益怎么协调分配,怎样把一开始产权混乱的资产做到产权明晰……

       这些问题,中影从未明确回应过。《经济观察报》曾在2011年报道,为中影上市服务的中金公司在审核中影的财务状况时,发现中影虽然市值40个亿,但是年利润只有1000多万,结构也不合理,无法达到上市的要求。然而,对于中影的盈利,中影股份发言人蒋德富给出的数字是在2009年中影获利过亿,而在2010年盈利为4个亿,是所有文化单位中最高的

       根据媒体报道,在获得北京怀柔地区的地块后,中影将北影厂陆续迁往怀柔影视基地,而北影厂的原址则计划开发成一块云集五星级酒店、电影大厦、顶级豪宅、购物中心为一体的复合地产项目。而2012年北影厂原址的拆迁引发了北影内部许多人士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矛头指向对韩三平治下中影的运作模式。

       北影厂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国家一级导演宋崇曾对媒体表示,中影集团这次把北影厂的土地还给总参一起开发,从而获得了10亿元补偿。土地所有权只是北影厂拆迁的一方面原因,还有另外的因素则是因为韩三平考虑到中影股份的上市问题,“他或许需要这笔钱来包装业绩。”

       但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对新浪娱乐表示,“未来中影作为文化电影企业上市,基础前提是其主营业务及电影相关的盈利能力,而类似房地产这类所属关系较弱的盈利途径并不能成为其上市(和发展)的必经阶段。”

       “说到底,是国家想要中影、上影这样的国企上市。”曾在国家级电影企业工作过的S先生告诉新浪娱乐,“一连几家上市的电影公司都是民营企业,国家需要把中影这样的国企推到市场。”

       彭侃这样评价韩三平对中影集团的贡献:“韩三平对中影集团进行了好几轮改革,从面对市场自负盈亏,到集团化,再到成立股份制公司为上市做各种准备,他都是主要的执行者。这是中国电影业改革的缩影。他作为电影人,同时具备产业的头脑,知道怎么在市场和政府需求中找到平衡,难能可贵。”

       但是韩三平没有在任上等到中影上市的最后一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优势业务不能上市 中影未来值得期待?

核心子公司是上市热门,面临市场机遇、挑战双刃剑

2014新片

       中影作为国家电影发展的龙头企业,掌握了其他公司不具备的进口片发行垄断优势。

       彭侃表示,“中影通过调控进口片的发行规模和档期,让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保持相对平衡。同时,又不能太打压进口片,因为全年总票房的不断上升,无疑非常需要进口片的贡献。”

       业内人士预期,中影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业务,比如进口片发行权、电影频道业务将不会上市。进口片发行有“垄断”嫌疑,电影频道业务与电视有关,在中国,电视台的业务都不能上市,因为上市意味着要对股民负责,也增加了被收购的风险。

       新浪娱乐翻阅已经公示的《中影股份上市环保核查材料》发现,具有垄断特权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确实并未出现在核查名单上,杨舒婷表示,“预计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制片、发行、营销等分公司等核心子公司是上市热门”。

       核查名单上,中影集团旗下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公司共47家,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发行和院线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

       对于中影集团企业优良资产比例,还有未来面对资本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受访的证券分析师都显得十分谨慎。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上次《私人订制》举办首映,有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些分析师的观后感。对于电影,每个人喜好不一样,有些同行就比较直白地表达了不喜欢、看不下去。后来第二天,华谊兄弟股票应声跌停。现在证券公司对于我们接受采访都采取审批制度,尤其对上市公司发表言论,更要谨慎。”该分析师表示,现在中影的招股书还没有挂在证监会,分析师并没有获悉中影披露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分析。

中影集团

       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影还不是上市公司,企业财务状况不能公开披露,外界对于中影的了解一直不明晰。中影,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躲在纱帘里,看起来很美,见过真面目的人很少。

       杨舒婷表示,“未来出现第三张引进片牌照不是没有可能,对于中影来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在提示其改革的必要性,而作为以内容谋生存的电影行业,高质量影片的规模化,才是其发展和盈利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2014年,中影参与出品的《狼图腾》《太平轮》《笔仙3》等片都将陆续公映。新舵手喇培康执掌下的这艘大船,如何破冰,前途几许,尚无定数。

       今天的中国,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剧变。曾经被认为稳如磐石的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中石化确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时间表让国企垄断进入倒计时,传统媒体全面瓦解,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到来……在这个剧变的中国,在这个旧的轰然倒下新的遍地生长的大时代,中影所面对的变化,实在不算新鲜。

卷后语:

       操作这一选题,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也许是因为公司进入上市前的“沉默期”,中影内部的工作人员拒绝了新浪娱乐全部采访要求。而其他业内人士谈到中影大多也不愿意署名发言,不管怎样,感谢所有愿意为我们答疑解惑的人。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