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铃声的响起,国内总票房突破200亿,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013年用11个多月才完成的壮举。再加上大片火力空前猛烈的余下4个月,2014年有望迈入年票房300亿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单单是暑期档,国内票房总和就接近87亿,同比增长48%。

电影票房并不与品质正相关,尤其在暑期档这种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里,品质比不上“订制”。接受访问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绣春刀》卖点不明确,话题性不强,档期延长再多票房也没能过亿,上映20天才勉强填平投资,纵使外界评价再好,主创者心里还是难免苦涩。中国首位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获得者范立欣,这次拥抱了貌似最可能激起粉丝效应的“快男”,放弃了之前严肃、偏社会调研视角的拍摄方法,将纪录片《我就是我》推上院线,并包装成“青春励志影片”,但最终也只收获了650万票房(数据来自电影票房数据)。如果作为纪录片这个成绩是划时代的,但作为传统电影却是不争的惨淡。

杠杆的另一端,韩寒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票房超过《小时代3》一个亿,打败多年宿敌郭敬明成为大赢家。但是在这两个冤家赚得钵满盆满之外,《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抨击《小时代》,何平也曾说:“导演最重要的是信仰,它可能是美学、文化,最怕什么都没有,所以拍出来的也什么都不是。”《中国青年报》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引起极大关注,韩寒在电影上映之后拒绝任何发声,以前所未有的低调来面临舆论风暴,这并不是他之前习惯的战斗姿态。

路阳、韩寒、范立欣,是三种风格、脾性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内心深处对于创作都保留着柔软、敏感的情结。只是在暑期档这场大考面前,他们都经历了耐人寻味的输赢判定,是命运吗?他们没有一个人赢定全局,要么输票房要么输口碑。

三个人的作品,三句台词,形成互文,仿佛是年轻人之间孤单的鼓励。

“好学生”路阳——1979年生人

路阳

   《绣春刀》的导演路阳出生于1979年。很多文章简单以“新导演”作为他的身份前缀,而事实上,路阳身上呈现出的是老气稳重的“学院派”气质。

   我们找到了路阳的父亲,他正是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路海波。“路阳6岁那年,我们家搬到了中戏的胡同里,他从小就看遍了中戏的戏剧、汇报演出,话剧、音乐剧,都爱看。大学本科我让他学的理工,因为考虑到以后可能出国,但是他跟我说,等到考研的时候,你们不要干涉我。后来,他就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田壮壮的研究生。我收藏的一两千张碟,很多都被他拿了去。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电影梦。”

   据路老师讲,路阳爱好广泛,喜欢画画,喜欢历史,喜欢研究黑泽明、北野武、库布里克的电影。“他初中时爱读王小波和塞林格,我经常觉得,他的兴趣超越了他的年龄。”路老师多次探班《绣春刀》后透露,路阳拍片要比其他导演“省钱”,不是说制作要求不高,而是他延续了老一代人的工作方式,像黑泽明那样在开拍前就把每个分镜头都仔细设计好——他没有时间和胶片可以用来在片场打草稿。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绣春刀》的拍摄被从85天疯狂压缩到67天。摄影师问路阳,怎么这么赶?路阳摇摇头说,我也没办法。

  上映蹭满20天才填平投资,手艺人面临焦虑

   《绣春刀》上映首周末的夜晚,制片人王东辉辗转难眠。按他最初的想法,明星主演、有商业元素的古装动作片,起步起码一个亿啊。导演路阳也承认上映之初心理压力很大,他对总票房的预期是1.5亿到2亿之间。电影上映第20天,《绣春刀》单日票房为80万元,总票房无限逼近9000万,排片比率如蜡烛般飘忽欲熄。晚上10点时,王东辉发来短信说,他还在紧张开会中。9000万对他而言太重要了,过了9000万这道坎,《绣春刀》就不赔了。这一路,太难熬。

   与此相反,此时影片的口碑却大大超出主创们的预期,包括韩寒等竞争对手在内的大V电影人纷纷在微博上表示支持。截至目前,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稳定在7.7分,在国产院线片中属于罕见的高分。那么,问题出在了哪?

   王东辉一边开着会,一边依然一刻不停地刷微排片和微博。“我以前没意识到,微博对电影的作用会有这么大”,他说。“这部影片同时让我也在不断成长,看清了好多,学会了好多,也改变了好多。”他写下这句话。

绣春刀

  试水弹幕观影体验,却最后取消草草收场

   《绣春刀》不是没有努力过。它也早早开通了官方微博,起了个卖萌的昵称“刀刀”,送粉丝香囊、U盘等各种礼物。它还跟风举办了“弹幕场”,只不过被认为这一形式并不适合严肃题材表现,草草亮相,草草收场。回过头看,路阳自己觉得,新媒体营销这边并不欠缺什么,他反倒认为传统宣发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有关《绣春刀》的微博下方,随处可看到影迷反映当地宣传和排片极少的状况。路阳坦言,他作为新导演,觉得自己无权过问专业发行营销团队的工作。“我不排斥弹幕啊,我还一直很想看,可惜没倒出来时间”,他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绣春刀》卖点太不明确。《白发魔女传》主打明星爱情,《小时代3》彰显青春时尚,《后会无期》勾起文艺情怀,而《绣春刀》让人不知所云,一会三兄弟情谊,一会张震刘诗诗爱情,就连片名都抽象得让人过目即忘。对于买电影票这种一锤子买卖,普通观众一向喜欢保险起见。

  曾负责过《小时代》系列营销工作的麦特文化传媒的董事长陈砺志指出,近年来古装武侠题材的口碑已经跌至谷底,《绣春刀》导演与主演话题性不强,最终的发行到达率也不好。“可惜这部电影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话题,其实好电影不怕看的时候,营销是可以剑走偏锋的。”陈砺志说。但是王东辉和路阳却依然坚信,好的故事才是电影的根本,只要坚持品质,总有一天观众会擦亮眼睛。

“坏学生”韩寒——1982年生人

韩寒

   焦雄平说韩寒,“每换一个跑道都有冠军相”。

   但韩寒自己觉得,拍电影和写书很不一样:“写书的话一个人写完然后出版就可以,出版社肯定会赚钱,我也不用做什么发布会,新书签售。但电影不一样,它生命周期很短,而且电影结合了这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票房好的话当然大家都会高兴。”由于电影的商业属性和群体属性,一向自由洒脱的韩寒不得不跟很多他从来没太在乎过的事情打起交道,比如钱。

  《后会无期》的风格恰如韩寒的小说,边走边经历,有一搭没一搭;去过一个个地方,见过一个个出现又消失的人,连叙事视角都在变来变去。它实在是太不像进院线的片子了,有悖于大部分普通观众的观影记忆。当初主创们带着片子寻找发行时,只有两个人有信心电影会大卖,一个是制片人方励,一个是博纳的老板于冬。

  和《小时代》档期拉锯战,书生韩寒学会数钱

  如果单纯就这一部电影,谁都无法保证它会有多少票房。韩寒心里清楚,再富粉丝号召力的个人,拍电影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来进行包装。“我觉得在中国社会,没有产生号召力可以强到千万人次巨星中的巨星,能做到几十万人就已经非常非常不错,几十万人票房和影响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他的电影影响力各方面的指数,或者票房在一个基数之上,那一定是在某一个地方打动了很大一部分人,这已经跟他原来的身份没有关系。我相信就比如说赵薇,最核心的粉丝,再多也多不过看她电影的观众。”他说。

  很多年以前,韩寒曾许诺自己“不签售,不剪彩,不拍广告,不上电视节目”,拒绝开通微博,而现在这些训诫正被他逐一打破。为了电影,书生韩寒也积极“转暖”,拥抱商业,用他的说辞就是,“我对世界的抵抗跟原来不一样。”

  在电影网络造势阶段,韩寒自己的账号、《后会无期》官方账号、一个App工作室账号、亭林镇工作室账号,甚至小狗马达加斯加的账号……都在时刻发散着与电影有关的、好玩的、感人的一切。再加上“国民岳父”的话题制造功力和网友的积极互动,很难有人的眼球能逃出《后会无期》的魔掌。一首朴树的《平凡之路》更是单条转发42万,点燃了无数文艺青年的兴奋点。最终,《后会无期》票房6.27亿,超过了《小时代3》的5.2亿。

后会无期

  被驯服听同伴的话 影片上映前不拿导演费

  韩寒除了会数钱了,还学会了听话。收起他不羁的脾性,在他所主宰的创作范围之外,乖乖任由更有经验的幕后团队来帮他添砖加瓦。韩寒与郭敬明的不同之处在于,郭敬明本身是个精打细算的商人,细枝末节都要亲自过问,拍片绝不会超支;而韩寒是个自由洒脱的文人,总有新想法不断涌出,制作经费被他一次次超支。要是韩寒带队,他早一拍脑门把剧组搬到新疆大沙漠,或者干脆带到国外。熟知自然地理的制片人方励告诉他,你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内蒙古就有你想要的景,拍起来还能省很多钱。

  有意思的是,郭敬明背后的李力是做投资的,柴智屏是做偶像剧的;而韩寒背后的方励是做地理仪器和文艺片的,路金波是搞出版的。他们都找到了业务与气质契合自己的合作伙伴。韩寒因两次免费帮助方励写了李玉电影的歌词,与岁数大自己一倍的方励结下忘年交。导演韩寒、制片人方励、出品人路金波在开拍前协定“三分天下”,互不干涉。韩寒在上映前一分钱的导演费都没拿,只能靠票房分成。这样一来,韩寒就更有压力了。

  第一次跨界电影,他不敢赔钱,也不敢砸了自己积累多时的品牌。“电影的项目大了以后,一部电影做砸了以后可能会拖垮了一个公司,它不是一个儿戏,它不像写书画画,给出版社如果这本书卖的不好,出版社无非就不赚钱,但它不会亏,电影有很多例子在西方或者在我们这里,让一个人倾家荡产,一辈子可能都翻不了身。”韩寒说。

  好在,《后会无期》的成绩让韩寒及其幕后团队都舒了一口气。方励透露票房大头被博纳拿走了,不过他觉得是应该的。这位同时拥有“劳雷工业”与“劳雷影业”的61岁男人已经不太看重钱,只要对得起电影本身就好。韩寒则坦露,接下来想把更多时间回归到家庭和赛车上面,当然,电影会从此成为他放不下的念想,“可能拍一部科幻片什么的”。他可以在不同的跑道间任意转换,尽管放弃了些许锋芒和锐气,但至少还拥有继续驰骋下去的自由。

“特长生”范立欣——1979年生人

范立欣欧巴

  如果按照最初的拍摄方案,电影(更准确地说是,纪录片)《我就是我》应该有这些场景:

  场景一:一个东莞男孩海选失败后回到东莞,重新融入巨大的工业流水线,像一根螺丝钉,但是他决定还是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点点“冲突”,在巨大轰鸣的机器面前,他开始唱歌,一个人,没有人听得清他在唱什么……

  场景二:一个刚毕业的男孩坐火车从贵州前往广州,他的钱包被偷了——他要参加快男海选,按照父亲的设计,他应该是结婚,父亲给说了一个媳妇,对方提出5万彩,家里没有,父亲挨家挨户去借还是不够,所以他必须外出打工。

  ……

  范立欣如果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自己擅长的创作手法,《我就是我》完全可以理解成为另外一部《归途列车》,让他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因为,在他看来,能够像华晨宇、欧豪这样能够出来,拥有疯狂粉丝的选手肯定是金字塔的塔尖,更多的选手就像春运的乘客,在漫长的人生里一次旅途而已。但如果是这样拍,湖南卫视、天娱、光线等投资各方是不会允许的,道理很简单,谁会看?粉丝会买单吗?

  暑期档一结束,心情好了自信又有了

  新浪娱乐联系上正在多伦多参加展映活动的范立欣,《我就是我》入围了本届电影节的纪录片单元。他笑着说:“终于不用翻墙去看facebook了,刚到多轮多还真有点不习惯,MP2.5太少,吸得不过瘾。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说纪录片在国内没多少人看,我说可能就是纪录片PM2.5太低,娱乐口味不够重。”这是电影《我就是我》票房成绩尘埃落定之后,范立欣第一次可以轻松地开玩笑,因为又回到了他熟悉的竞争环境,他又回到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身份。在此之前,片方要求所有的宣传都要避开“纪录片”三个字,不断强调它是一部“青春励志电影”,目的就是避免有观众听到“纪录片”三个字马上就不想买票看。

  《我就是我》最初是安排在今年年初,《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的春节档期本来是留给它的。但是由于拍摄超支,核心团队不稳定,中途摄影师被换,剪辑师被换,还要与快男前几名不断约时间进行补拍(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能够制造话题,吸引他们的粉丝群体),范立欣身心俱疲,黄金档期被错过,一度想过放弃。

范立欣欧巴

  在今年1月,主办方的宣传方案就已经悄悄地转向了“粉丝电影”的思路,除了要主打青春啊励志啊这样的心灵鸡汤,还曾考虑过搞快男快女大团圆的发布会,让陈楚生与龙丹妮握手言和,让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站台。

   范立欣说:“每次电影节,你都会看到有观众排队在影院门口买票看纪录片,纪录片导演会被认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创作者而备受尊重,这种欣慰和自豪是难以言表的。而到国内多数时候,你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这个片子能收回投资吗?”

   导演透露,天娱最开始也是想拍个电视纪录片,先小试牛刀一个电影产品,反正投资不多,浅尝则止。而范立欣则希望通过这次合作,用一个很大众很娱乐的题材来推动中国电影记录片的现状,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喜欢。“谁知道,片子拍好了,因为档期一直不合适,一推再推,宣传并不太到位,以至于很多朋友并不知道这部片子,放在暑期档,影片经理自然兴趣有限,最终我们就消失在商业电影的票房里了。”

   “现在已经不是05年超女黄金时期芒果台一家独大的时代了。几个大型电视台几乎都有专属的选秀节目,其形式多种多样,快男的粉丝群被其他选秀节目大幅度分流。况且选秀节目都会遭遇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基本上没有长期粉丝。快男的粉丝年龄层都在青春期,他们的喜欢来得很快很猛烈,同样也走得很快。”有人在知乎上认真讨论《我就是我》票房惨败的原因。导演范立欣默默转发并说道,“批评和讨论永远是有价值的。”

   就在电影下片前一天,《我就是我》入围了多伦多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而且这次对话后不久,范立欣又要带着片子去全球最重要的纪录片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大师单元,还有澳大利亚亚太电影节。一旦离开暑期档,一旦影片重新被定位为“纪录片”,范立欣心情好了,自信心也回来了。

结语

弹幕

   在《变形金刚4》取得20亿票房打破国内纪录下,先是《分手大师》邓超搅局,后有《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郭韩大战,夹杂着《我就是我》的失利,以及《绣春刀》、《殡棺》的叫好不叫座……视频网站纷纷进军电影业,电影论坛一个接着一个,暑期档票房数字一高再高……媒体也纷纷插足,欲将《小时代》等钉在耻辱柱上……这个暑期档让人眼花凌乱。

  但对于华语电影圈,它有着翻篇的意义。

  因为,伴随着炎炎夏日,有着诸多新词汇的出现,BAT、众筹、弹幕场、大数据、粉丝电影、多屏文化娱乐生态系统……它们意义已不再停留于票房数字层面上,代表了这个行业早已烦厌了旧日的框架,新玩法、新思维以及新走向纷沓而至。有的人甚至因此高喊,传统电影思维已死。

  事情繁多,却能管中窥豹。如果把暑期档看作电影人的大考,在路阳、范立欣、韩寒三位导演和他们的暑期档故事里,显然没有一个年轻人赢得了比赛。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
  • 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