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今年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重头大戏———话剧《立秋》开票不到两周,在民族宫大剧院的5场演出的售票率已超过80%,其中有3场已经封票。为此,主办方声称“肯定加场”。看来晋商题材的舞台作品走红已成定局,也成为本次戏剧季难得的一个亮点。
《立秋》于去年年末在北京上演时就获得好评,与近来荧屏上《大宅门》、《白银谷》、《龙票》等近代商业题材电视剧热播虽然遥相呼应,却也有诸多不同。拿《立秋》与
《大宅门》来讲,除了把取材的重心放在了动荡的清末民初,把焦点对准了家族企业外,两部大戏由盛而衰的变迁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时代两个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
理财方式不同
虽然两位当家女人都试图通过金钱来维持家族生存繁衍,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立秋》中马老太太采取储备基金法,不像《大宅门》中的二奶奶那样四处“打点”,而是通过地下金库为家族守业,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透露一点信息,最后试图通过地下金库挽大厦于将倾。她试图用金钱维护的除了家族的命运,还有祖先守了几辈子的信誉。
女性思想不同
在婚姻上,《立秋》中的马老太太显然比《大宅门》中的二奶奶思想进步得多,尽管山西大院比大宅门更曲折,门槛更高,足不出户的老太太却比儿子更深明大义,思想开放。虽然开始谨守山西旧俗,但最后放走了困在绣楼6年之久的孙女瑶琴,甚至寄希望于她,让她学知识给家族争气。《大宅门》中的二奶奶则多少在婚姻上显得过于保守。不仅操办婚姻,还连续决定几对苦命鸳鸯的命运。
败家状态不同
两部戏中的“败家子”也迥然不同。《大宅门》中的三老爷是典型的家族反面人物,吃喝玩乐然后搬弄是非,毫无家族责任;而《立秋》中的马洪翰则败在太恪守祖训,太有家族责任感,甚至大男子主义。这也体现了京城世家和晋商世家不同的世家文化。晨报记者 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