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张艺谋在拍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时说过,“平实有时也是一种永恒。”《八》剧虽是现代意义上的歌剧,处处可见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元素。但《八》剧毕竟反映的是六十年前所发生的故事,而且《八》剧所塑造的人物就是一群普通的女性;要想把这群既普通又伟大的女性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真实地传递当时地域文化信息,还原她们所生活时代的本来面貌,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八》剧在散文诗一般的对话、歌词中,大胆地揉进了一些东北地方语言,比如“干啥”“瞎跑”“象”“咱俩”“就那啥”等等,这些纯粹
的东北方言,由于作者运用得巧妙,完全符合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无论是观看舞台演出、还是阅读剧本,都没有生硬、牵强的感觉。真实自然地表现出了这些“特殊材料铸成”的普通女性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八》剧在某些剧情的设计和人物动作的细节方面,还不露痕迹地加进了一些东北地域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小红袄”和“鲜族舞”等情节的设计,都极其生活化地反映了东北这个多民族聚集区的文化的特点。所谓民俗文化,往往就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真正有历史感的艺术作品,不能、也不应该远离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使自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八》剧为了使东北地域文化表现得更具有典型性,不仅在语言、剧情和人物动作方面加进了东北民俗的元素,还通过一个典型的道具———唢呐,和它所吹奏的内容,来强化该剧的地域文化特色,渲染该剧的艺术氛围,深化该剧的情感韵味,进而提升该剧的艺术和思想品位。谁都清楚,唢呐是最具有东北地方特点的传统乐器,而《送情朗》和《苏联牧羊》这两首曲子,一个是流传已久的东北民歌,一个是流传更为久远的古曲,这样的乐器奏出这样的乐曲,既亲切感人又令人回味,现实感和历史感兼而有之,其艺术效果极易达到最佳的境界。戈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