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文理科代表上演大战

2014年02月26日10:29  北京青年报
《最强大脑》第七期 文理大战 《最强大脑》第七期 文理大战

  导读:《最强大脑》中的文理科代表又打起来了。在上周五的节目中,“扒鸡大妈”赵淑芳返场挑战,评委说出一串汉字她立即报出了笔画总数,结果Dr。魏打出的难度分只有一分,理由是“这种能力在生活中不能运用到其他方面,没用!能力并不代表就是才能。”这再次引起“文科代表”梁冬反对,他认为现在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并不代表未来不能够加以利用,节目组应该设计其他项目,挖掘她的潜力。梁冬与魏坤琳由此展开激烈争论,引得章子怡[微博]临时当起了和事佬。

  文科生、理科生真的如此水火难容?理智与情感真的泾渭分明无法调和?

  理科代表Dr。魏

  谁说理科生智商高,情商就一定低?

  《最强大脑》开播前,江苏卫视[微博]原本主打的看点是周杰伦内地综艺首秀。但节目播出后,红的却是科学评审魏坤琳。节目播出后,这位有着突出外貌和“学霸”经历的北大年轻副教授迅速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科学“男神”。不过,他本人对此却并不认同,“男神必须去膜拜他,科学没有膜拜,只有独立思考。如果趴在地上膜拜的话,就不要搞科学了。”

  “硝烟弥漫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剪辑塑造的”

  其实,在上电视之前,魏坤琳的讲座视频在网络上已经小有人气。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坦言,之所以被节目组挑中出镜,就是因为那几段讲座视频。魏坤琳表示,同意参加节目录制是因为他对与科学有关的节目比较感兴趣,并且他的研究领域是神经系统如何影响行为控制,属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点评《最强大脑》还算“对口”。而当学术与娱乐“亲密接触”之后,魏坤琳也有了自己的“企图”,“希望通过节目向大众传递看待智力、教育和天才的正确理念,并且这也是扩大心理学影响的好机会。”

  当节目播出后,坚持“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的“Dr。魏”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但他丝毫不考虑选手的煽情故事、不打“同情分”的做法也被一些网友评价为“冷酷无情”,尤其他和文科生代表梁冬的“口舌之争”一度硝烟弥漫,火药味甚浓。对此,魏坤琳坦言,这其实都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剪辑塑造的形象。“节目会给嘉宾们贴标准,比如我是理科生,梁冬是文科生,本来只是为了表达更简洁方便,但如果这样的表达伤害了文科生们,那我要说一句抱歉。”同时他也想为理科生说句公道话,“他们不死板,还挺风趣,谁告诉你一个人智商高,情商就一定低?”

  不过“文理之争”也并非没有实际意义。魏坤琳评价,“陶子、梁冬、李永波组成的评委团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疑问,这些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科学和常识产生反差,自然会产生争论,没有他们的质疑,就不会激发我说出更多的科学解释。”魏坤琳认为,这种互动才是节目的最大魅力之一,“三位评审的质疑让我重新组织我的思维,那样才有矛盾,更好看”。

  “现行的教育体制过于讲究‘均衡发展’,而没有真正发挥一个人的天赋和长处”

  魏坤琳认为,《最强大脑》最大的意义是提醒人们发现身边那些曾被忽略的天才。他拿“中国雨人”周玮举例,在现实生活中,周玮因为“不太一样”而被当成异类,直到在节目中展示了天才的数学能力被称作“最强大脑”。“像周玮这样的人国内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被身边人所理解,希望节目播出后,人们能够更多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他还期待“天才”在节目中的表现能对人们如何看待“天赋”有所启发。“现行的教育体制过于讲究‘均衡发展’,补上每一个人的‘短板’,而没有真正发挥一个人的天赋和长处。”他以自己在美国留学时的见闻举例:“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学生在某个领域是最牛的就可以了。弹钢琴的顶级高手不用学习数学,而很多人的最长处如果能够和工作结合,就会对社会发挥很大作用。”

  魏坤琳强调只有兴趣和长处合拍才能造就最强大脑。“擅长记忆的人看起来都很厉害,但是所有的记忆都需要练。有一个一万个小时定律——花一万小时做一件事,一定就是专家。但你的驱动力是什么?一定是兴趣。”魏坤琳再次提到了周玮,“他是最不同的一个,他非常努力,别人不跟他聊天,他就玩他的数学,他就自己玩出规律来了。他还很好强。我们的国际PK赛上,他要跟德国人比心算,我们说你可能会输哦,他自己就在家练,一点不服输,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敬佩他。”

  “接下来的淘汰赛会更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

  《最强大脑》即将进入国际PK赛阶段,各位选手的能力之前都已做过展示,接下来更加强调选手的哪些能力呢?魏坤琳介绍,“这些选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强的精神,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当好。所以,接下来的淘汰赛会更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

  《最强大脑》集结了各种各样的天才,呈现给了观众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但Dr。魏特别提到,“有一个脑力是没办法在舞台上展示的,那就是创造力。创作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写一部小说,创作了一个《鬼吹灯》那样的作品,可是就一定能说《鬼吹灯》就比其他的盗墓小说好吗,这种脑力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没办法去比对和评价。”

  文科生代表梁冬

  眼泪多,情绪化,怎么了?

  “文科男”“哭神”……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开播后,作为三大评委之一的梁冬,就因为节目中的表演,被网友贴上了众多标签。而这些标签,在网友眼中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梁冬感性,有人声称其矫情。日前,梁冬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针对节目中的种种表现以及网友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我不喜欢标签化,只是想给出不同的视角”

  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梁冬代表的“文科男”与Dr。魏这个“理科男”可谓一对欢喜冤家,他们诸多观点的碰撞,成了舞台上最有看点的内容之一。虽然台上大有“水火不容”之势,但是说到Dr。魏,梁冬直言台上的观点碰撞,并不妨碍他们私下成为很好的朋友。

  “很多人都说Dr。魏权力过大,但是这是节目的规则设置,对大家来说无可厚非,对我来说也无所谓。专家有专家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理解。节目组之所以邀请我和陶子、李永波当评委,也是希望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呈现出来,可以让观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我和Dr。魏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影响我们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

  梁冬表示,在节目中,他一直强调“科学有刻度,人生有温度”这样的观点,所以经常会从选手的故事中看到他们的状态,“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同情越发重要。”但是正是这样的举动,反而让“文科生”的标签更鲜明。“其实我讨厌单一化的标签,我只是想给出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台上的每一个选手。”

  “如果这期《最强大脑》梁冬没哭那才是新闻”

  “梁冬哭了不是新闻,如果这期《最强大脑》梁冬没哭那才是新闻啊。”《最强大脑》播出后,就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梁冬这个外形强悍的男人,竟然是舞台上的“哭神”,每期节目中,总有梁冬的眼泪在飞。

  说到飙泪一事,梁冬直言,他不会以此为耻,“同情心和共感力是我很珍惜的品质。”他说自己平时泪点就低,经常为别人落泪,为自己的事情流泪却很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能够设身处地地感知别人。“像第四期的双胞胎兄弟,他们没有挑战成功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很残酷、很难过。觉得两个孩子一下子承受这么大的挫败感,有点残酷。一刹那间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一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不要在心中留下阴影。”而到了“听风者”艾晓娃挑战的时候,梁冬还主动上台挑战了一把。“当我戴上眼罩的那一刻,我就体会到一丝敏感。当你是盲人的时候,别人很不经意的言辞,都可能是很大的伤害,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的。”

  梁冬感叹,“大家都认为到《最强大脑》来就是要去比,很多评判标准也都是和电脑比较。但是细细想想,在科技进步面前,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品质、能力和价值的传承,而同情心和共感力就是其中最珍贵的品质。”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感觉人的能力在消失”

  《最强大脑》中各路身怀天赋异禀的选手,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惊叹不已,身为评委的梁冬在惊叹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思考,“上节目以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感觉人的能力在消失。”

  “在小时候,我们看到一个鸡蛋,很容易看到这个鸡蛋的纹路和各种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的成长,我们见了太多太多的鸡蛋,而面对这些鸡蛋的时候,我们仅仅只是认为它是一个鸡蛋,而小时候拥有的那种对细微处观察的能力和习惯消失了。所以我们在录制中看到选手从300个鸡蛋中挑选中指定的鸡蛋时,我们才会惊诧不已。同样,在手机的电话号码存储功能比较薄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能记住二三十个手机号码,但是现在让我们记住5个号码都很困难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个人的这些能力的退化与消失,梁冬表示《最强大脑》的出现是非常及时的,“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些,节目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其实每个人都有特殊才能,只是我们把它们弄丢了。”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