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揭秘沪上滑稽界噱头趣事多(图)

2012年11月04日08:56  天天新报
著名笑星王汝刚 著名笑星王汝刚
王汝刚在《红茶坊》 王汝刚在《红茶坊》
王汝刚与“老娘舅”李九松 王汝刚与“老娘舅”李九松

  著名笑星王汝刚从身边的笑星、明星、艺术家甚或平民中提炼素材,集结了一本令人忍俊不禁的书——《我的笑作坊》。小作坊,大人生,这些小故事累积了王汝刚 的人生积淀,或亲历或听闻,厚积薄发,笑点益加放大,让人体会到了寻常人生充满了欢乐,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发噱的故事。

  生活中的“周派”

  周柏春与胞兄姚慕双先生合作近60年,艺术高超,桃李满天下。可贵的是,周老师并无门户之见,乐于对后人传、帮、带。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人民滑稽剧团上演新编滑稽戏《七十三家房客》,首轮公演时,我去请周老师看戏。那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第一次到大师家做客,心情难免紧张。谁知,进门不过三五分钟,拘束的心情一扫而空,周柏春以谦谦君子之风让座问好,周夫人还热情地端出自己做的点心。周老师眼力不济,问夫人说:“今朝吃啥?”“赤豆红枣汤。”“喔!蛮好,明朝翻翻花头,弄点冰糖白木耳好吗?”然后,周柏春转过身向我发出邀请:“侬想吃吗?想吃么,明朝早点请过来。”听着他抑扬顿挫的滑稽语调,看着他生动的面部表情,我的心里充满愉快。

  当天晚上,周老师看戏后,来到后台探班,他逢人就慰问:“各位,辛苦。”墙角有只开水炉,老先生误以为是人,照样鞠躬道:“辛苦,辛苦!”我告诉他:“这是只开水炉。”周柏春“噗哧”一下笑出了声:“其实啦,我老早就觉得不对,迭个仁兄那能介壮。唉,只怪我眼睛白内障,看不清爽。所以,现在啦,我看见电线木头也打个招呼,礼多人不怪嘛,省得人家讲我周柏春架子大,目中无人。”

  这时,绿杨等演员闻讯赶来迎接。“绿杨妹子,你台上还是‘三不减’,扮相不减、做功不减、唱功不减。”“好啦,不要说戏话了,”绿杨真诚地说,“请您多提宝贵意见。”“提意见?”周柏春一本正经地问,“真提还是假提?”我忙回答:“诚心诚意地请你提意见。”“那好,让我回家想一想,不过提了意见,侬不要打击报复噢!”

  第二天,我一到后台,就有人对我说:“快点,周老师在等你呢。”我心头一热,快步走到化妆间,只见周老师正襟危坐,见面第一句话:“我今朝专程来提意见的。”他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白纸,用他特有的“周派”语调读了起来:“我的意见书,第一点,噱头不足;第二点,人物性格方面……”周老师逐条讲解,最后总结道:“意见一共有十二点,再提下去啦,就变‘十三点’了,以上纯属我个人意见,仅供诸位参考。”

  我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周老师,谢谢你,这张意见书能送给我吗?”“做啥?侬想秋后算账,打击报复?”“不,这张纸上凝聚着您的智慧和热诚,我想留作纪念。”“侬花头透来,喏,拿去,这又不值铜钿的。”“不,这是珍贵的名人手迹呀。”“喔唷,我好心帮侬,你倒把我当作老古董。今朝我老鬼碰上了侬小鬼当啦。”

  童双春单骑走泥阵

  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表演滑稽的演员当数童双春和王双庆。按照当年的外事规定,出访回国后,每人可购买一件家用电器。童双春老师独具慧眼,挑选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那时候,这类“舶来品”绝对属于时髦和罕见的。因此,有着“奶油小生”美称的童双春,骑着“进口摩托”,行驶在申城的大街小巷,回头率基本上达到百分百。

  如此“稀世珍宝”,当然要精心呵护,所以细心的童老师给自己定下了摩托车“五不开”戒律,即:下雨天不开,烈日下不开,刮大风不开,路途遥远不开,车辆高峰时不开。他严格遵守,从不轻易“以车犯险”。

  有一次,童老师要去剧团开会。出门前,他先开窗观测天气:万里晴空,和风吹拂,已过上下班高峰,完全符合驾车出行的条件。于是,童老师小心翼翼地推着心爱的“坐骑”出行,一路上心情十分愉悦。

  谁知车过中山西路,霎时乌云密布,童老师赶紧找可以避雨的地方。那时,中山西路一带正在建筑高架道路,路桩下有一块小土墩,已经平整成水泥地。他刚把车推上水泥地,不由得暗暗叫苦:原来,这小土墩是高架道路的桥墩基础,表层的水泥刚刚浇灌不久,下面全是泥沙。顷刻之间,童老师和他的“坐骑”以均匀速度直往下沉。“请大家帮帮忙啊!”童老师只好开口求助他人。

  行人听见这熟悉的嗓音,不禁又惊又喜:“咦,这不是童双春老师吗?我们快去拉他一把。”热情的行人纷纷上前帮忙,刚要动手,只听见一旁有人大声喊道:“不要过去,赶快闪开,童双春在拍电视,你们走过去就要‘穿帮’了呀。”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位骑自行车的瘦男人紧张地“提醒”大家。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再一想不对啊:“咦,拍电视怎么没有看见摄像机啊?”

  那瘦男人解释道,“人家是拍摄需要,采用偷拍的创作方式,摄像机说不定就架在附近的哪座高楼窗口呢。我跟你们说,演员是很辛苦的,我们千万不要去破坏人家的艺术气氛。”众人觉得言之有理,赶快撤离“拍摄现场”。

  童老师被那瘦男人的自作聪明弄得哭笑不得,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劲从泥地里“挣扎”起来。众人见状,也顾不得“破坏艺术气氛”,情不自禁为童老师的“表演”鼓掌叫好。

  就这样,童双春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啼笑皆非、脚步踉跄地爬出了泥地,耳边却传来众人一片赞扬声:“童老师做功多少道地呀”、“太逼真了,一跤摔得像真的一样”、“啧啧啧,真是个好演员啊”……

  “大怪”轶事

  王双庆不仅能表演滑稽戏,还会编写剧本,尤其擅长独脚戏,因此,大家送他一个绰号:扑克牌里的“百搭”——“大怪”。

  令人称奇的是,双庆老师高度近视眼,但是凭着多年的表演经验和功底,几乎从未出现舞台事故。不过也有例外,一次,他在滑稽戏《甜酸苦辣》中扮演一位热恋中的男青年,要表现出与女青年亲昵的动作。可是正式演出时,女演员似乎有意躲着他,使王双庆有些尴尬。追问原因,女演员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吃了很多大蒜头,熏得我头昏脑胀……”王双庆闻言大笑:“对不起,是我不好,不过吃大蒜头对身体有好处,可以防病强身。”王双庆索性动员女演员说:“大蒜头很神奇,我吃你不吃,你会闻到味道。要是两人一同吃,就可以在生活里‘臭气相投’,舞台上‘意气相投’。”于是,那女演员也吃上了大蒜头,果然达到预期效果,王双庆欣喜地说:“看来此办法蛮灵格,‘以毒攻毒’也。”

  视力不佳,毕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好在双庆老师家有贤妻,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工作时,则由大徒弟——滑稽名角徐益民照顾。有一次,剧团到农村巡回演出,徐益民清早就起床,悄悄地为老师泡好茶水,然后跑到集市去买了两份当地特产——厚百页,回来挂在宿舍里的毛巾架上,准备晾干后,和老师每人一份带回家。

  学生的行为,使王双庆很感动,心想:益民待我真好,我也应该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晚上演出结束后,王双庆快步赶回宿舍,抢先用木盆装上洗脚水,随手从毛巾架取下“洗脚布”放在木盆里,端到徐益民跟前,笑眯眯地说:“喏,快洗洗脚,早点休息吧。”徐益民受宠若惊,连声道谢,恭敬不如从命,急忙坐在椅子上洗脚。

  谁知徐益民也是高度近视眼,直至他从木盆里捞起“洗脚布”时才发现:泡在水里的“洗脚布”竟然是“厚百页”!望着满盆乳白色的洗脚水,双庆老师自嘲:“人家为了养颜,用牛奶洗面,我们为了健康,用豆浆洗脚,异曲同工也。”

  翁双杰写情书

  翁老师的表演颇有特色,独具一格。就说舞台亮相吧,他也与众不同,胖乎乎、圆滚滚的身材十分灵活地蹦蹦跳跳上场,开口就用富有节奏的语调向大家问候:“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一招果然厉害,往往先声夺人,赢得满堂掌声。

  上世纪80年代,剧团排练滑稽戏《路灯下的宝贝》,导演根据演员的自身条件,安排戏中角色。其他角色都好办,唯独有个20岁出头的无业青年蒋二毛,这个角色让谁来演?导演大伤脑筋。照理说这个角色并不难选,按戏路子是个小滑稽,非翁双杰莫属。

  但是,当时的翁双杰已经55,形体起了很大变化,胖墩墩、矮笃笃且不说,要命的是肚子凸出得厉害,往往人未进门,肚子已到房间当中。要他扮演个20岁出头的大孩子,实在太为难了。导演担心翁双杰难以胜任,一直举棋不定。

  翁双杰知悉后,主动找到导演请缨:“请你放心,我有把握演好这个角色,至于肚皮尺寸太大,没有关系,我准备减肥,外加参加体育锻炼。”翁双杰说到做到,他每天清晨起来跳绳,从少到多,逐步增强运动量,持之以恒,从不中断。不久,体重足足瘦了9公斤,不仅体形好看了,消失多年的曲线又在他身上出现了。《路灯下的宝贝》中有一场戏,导演要求蒋二毛爬建筑工地的脚手架,翁双杰不但爬得飞快神速,而且动作既利落又潇洒。

  《路灯下的宝贝》上演后,获得很大成功,翁双杰收到不少观众来信,表示祝贺。他把这些书信放在写字桌上,见缝插针地写回信。出乎意料的是,翁双杰竟然还收到求爱信,有位妙龄姑娘特别多情,在信中大胆表白:“我还没有男朋友,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信里还附上一张彩色照片。翁双杰头脑顿时嗡了好几嗡:“真要命,我介大年纪还交桃花运?那姑娘一定以为我还是个未婚青年呀,其实我已经有外孙啦。”于是,翁双杰立即回信给那位姑娘:“你肯定是位非常非常可爱的姑娘,我也是非常非常喜欢你,真的!但是,我不能做你的……老公,我愿意做你的……外公。”落款:“55岁的老翁双杰”。

  摘自《我的笑作坊》

  王汝刚 文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年8月

(责编: 虫虫)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