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朗读者落幕 跨界戏剧为诗歌带来新生

2013年01月28日14:32  深圳晚报
“演诗”莱耳《女王》

  深圳晚报记者 陈黎

  场中央,诗人向观众寻求笔墨纸张,然后写下一个大大的“爹”字,放在空椅子上,大喊一声“爹!”,双膝跪下,良久,他站起来对大家说:“今天是我爹的生日,可是我回不去给他老人家祝寿……”

  全场静默了,有人眼眸中浮起泪光。随后,一行行诗句随着诗人的吟诵:“在我们鹅塘村 茅草多 曲曲菜多 牛羊眼里的星星也多……”

  这是一个即兴的行为艺术,也是一个发自内心情愫的举动。这里是一个诗歌沙龙,也是一个跨越诗歌界限的小舞台,它就是“第一朗读者”。

  2012年9月15日,“第一朗读者”首次在华·艺术沙龙拉开帷幕。首个登场的是诗人王小妮和陈东东。王小妮率先发声,一口气朗读了自己的20首诗歌——《清晨》、《深圳落日》、《看楼盘》、《致胆小鬼》、《致不想和富人站在一起的大学生》……

  “第一朗读者”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市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承办,是一个全新登场的文化品牌。本周末,连续举办了10期的“第一朗读者”圆满落幕,它为深圳乃至全国的诗歌发展进行了先锋探索。

  跨界为诗歌带来新生

  长期以来,深圳诗歌界与戏剧界致力于探索“跨界”、“混搭”的创作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

  2010年11月,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首度实现诗歌与戏剧的跨界结合,以朗诵与表演的形式互动,抒情与叙事的自由切换,提供了一种展现诗歌的新范式,在中国诗歌界与戏剧界产生震动。

  2011年12月,第二届“中国诗剧场”《穿越百年》延展诗歌与戏剧的相结合,以对话刻画众多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名人,进行时空、人性、魂灵和情感的穿越,将诗、剧、史三者水乳交融。

  2012年,“诗剧场”走出了恢宏大戏的制作,离开了炫丽耀目的大舞台,走进了具有民间气息的沙龙与咖啡馆,在一个既充满人间烟火又具有小剧场性质的场地演绎“第一朗读者”。它则通过诵诗、唱诗、表演等立体和互动的方式,与公众共享诗歌之美。

  据了解,每期“第一朗读者”除了特邀主题诗人以外,还有戏剧导演、音乐人参与,弹奏唱诗并进行现场行为艺术表演。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表示,“第一朗读者”志在做国内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诗歌沙龙,“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形态,本身具有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的文体特征,歌咏与各种各样短小的情景剧的延伸表演,会更立体地展示诗歌自身的魅力,让人们更真切地回归诗歌本身。

  诗人向往的城市

  从2012年9月始,至2013年1月,从夏日未尽到秋风渐起,再到寒冬迎春,“第一朗读者”一连十期,分别以“诗歌与城市”、“诗歌与工厂”、“诗歌与爱情”、“诗歌与异乡”、“诗歌与车站”、“诗歌与乡村”、“诗歌与时间”、“诗歌与女声”、“诗歌与广场”、“诗歌与南方”等10个主题呈现。

  纵贯数月,持续连场,诗人们都是慕名而来:王小妮、陈东东、郑小琼、樊子、从容、路也、杨克、雷平阳、谢湘南、胡弦、西川、苇白、江非、孙夜、李少君等20多位诗人相继登场;霍俊明、王晓华、何言宏、商震、徐敬亚等10余位学术主持在现场进行深度解构。“第一朗读者”已经成为全国诗人与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而“第一朗读者”所面向的并不仅限于诗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艺术沙龙,它面向公众,只要是诗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这使得诗歌走出“过于自我化”的怪圈,让诗歌不再只是诗人的独自呢喃,而是广大市民在“听见诗歌、看见诗歌”的与诗歌的密切接触中,领悟诗歌、热爱诗歌。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正在成为被国内文学界公认的诗歌重镇和诗歌新力量的发生地和策源地,每年,这座城市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诗人多达数千人次。而在这片青春洋溢的诗意土地上,“第一朗读者”以独特的诗性姿态,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吸聚着同道,也把诗歌传递给更多的人。

(责编: Yuk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