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篇:
京剧、昆曲、各地方剧种同样面临“缺新鲜血液”的问题。院校的招生难也让院团深感缺人的窘迫。面对这样的现状,媒体和网友们也纷纷支招。来自媒体的声音大致为:培养未来观众群、探索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中等教育、提高从业待遇。而网友们的招数则比较极端化,有人提议将京剧演员纳入公务员体系,也有人提议“断奶”,将戏曲完全推向市场,让戏曲像相声那样在市场竞争中复苏,出现戏曲界的郭德纲。戏曲从业者则认为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是关键,目前对戏曲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钱!
两会代表:从娃娃抓起 学历与技艺同步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名家梅葆玖: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观众群的培养一定要同步走。要从娃娃抓起,戏曲才有希望,五六岁开始学戏最合适,不能等到大了才培养,就晚了。从小熏陶,即使将来不做职业演员,也能爱好戏曲,成为戏迷。深圳宝安区、泰州(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从北京请一些退休教师去那里,每天下午放学后,给小学生安排课外戏曲教学。还有,大中专学校培养完了一定要安置好就业,还要提高演员待遇。怎么能把人才留住是个问题,现在有一些人改行演影视剧、唱歌去了。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黄梅戏演员杨俊:这关系到戏曲的未来,将面临人才断层。虽然戏曲进校园了,但声音还不够强大,需要政府大力推广。像黄梅也有本科教育了,文凭高了,但本体艺术上不够,文化水平和艺术技艺这两者千万不能脱节。大学戏曲招生,很多人是冲着文凭而去,不一定是冲着事业发展。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戏曲人才,能否为剧团服务,我打个问号。现在坚持在舞台上的,可能不是当年学员队伍里条件最好的。条件好的面对的诱惑太多,可能就转行唱流行歌、演影视剧了。《甄嬛传》里就有黄梅戏演员。还有一些人毕业后去了企业文化岗位。
全国人大代表、京剧演员王蓉蓉:剧团需要好演员,学院需要好老师,希望母校中国戏曲学院未来的生源质量和师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戏曲艺术人才。作为人大代表,支持戏曲文化中心建设,创造平台和机会更好地普及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喜爱戏曲。(注:中国戏曲学院所在的北京市丰台区拟开展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建设规划。)
业内声音: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是关键 还缺钱!
江苏省昆剧院李鸿良院长:现在演出机会多,人不够用。现在所有剧院都是这样(缺新生代演员)。我们也有一些演员有别的想法,想离开,同样也有其它演员来到我们这里。这是个问题,也不是问题,时间是个考量标准。急于希望有这样的时间、地点,最重要的是钱,让我们培养人才。
临沂市罗庄区忻州柳琴剧团 艺术指导吕咸蔚:就拿春晚来说,歌舞投入多少钱?戏曲才投入多少呀!现在学戏就业都难,还有人会学吗?体制下对传统文化的大杀大砍,你我奈何?
青年京剧演员、广州民营京剧演出团体负责人尤海波:现在抱怨有用吗?也不想想,这种招生标准跟方向已经定型这么多年。培养谁不培养谁,还不是当官说了算?以本行来说,国戏一贯招生把男旦拒之门外,无论成人教育还是计划教育,这你不说?中戏开设京剧系本来就是神经!中戏此举并不是培育京剧人才,而是为发影视明星梦的人增设跳板罢了!
媒体支招:完善教育 培养观众 提高待遇
《京华时报[微博]》:戏曲进入校园,培养未来的观众群体。
《北京日报》:一方面应该将京剧人才培养的重心往中等教育倾斜,另一方面应该从“出口”解决(提高戏曲从业者待遇)。
《人民日报》:传统的科班(拜师学艺)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差异。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完善起来。
网友支招:戏曲该被“包养”还是该“断奶”?
康家林:财政不要再养演员,把京剧推向市场,一定会有新的流派出现。京剧要向相声学习,希望出现京剧界的郭德纲。
lx2211:今儿晚上在学校里旁听经典昆曲欣赏课,过道都站满了人,站着听了俩小时。只要有数量稳定的青年观众群,传统戏曲就不会衰亡。
朔硕硕说说---张家硕:少招点,就能救了京剧事业!
收获季节-荀梅娘:有嗓子有表演能力的都去学流行歌曲学小品学二人转,只有戏痴才报考戏曲系。什么时候戏曲全都成了遗产,戏曲演员升级为公务员,考戏校就是国考,就不用愁生源了。
吐槽篇:
戏曲表演专业与影视表演专业冰火两重天,也是近期微博上热议的话题。有网友感慨这是不可逆的断层,青黄不接的背后,是回天无力的一声叹息。也有人担忧培养观众群时间太长,20年后好的师资已不在。还有唱衰派的直言:“该完蛋的迟早要完蛋!”“学戏十年功,不如潜规五分钟。”
网友慨叹:
姚婉芸:不可逆的断层。别说我悲观,培养观众需要时间,等观众的小孩长到8,9岁需要时间。20年过去,好的京剧师资早就撒由那拉了。
嘉禾朤星:国粹沦落到如此,也只能说明中国人压根就是没有信仰和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的文化精粹如此不爱戴,却都一股脑的去追逐那些快餐式的中国式的所谓戏剧,电影,电视,无非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洋垃圾冲击下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苍白和无知的写照。可悲!
離域電子甲:我们老家的小剧种还很有市场,白事必请,演出者极敬业。面对电影歌剧演唱会话剧等等竞争,你吸引不了人就必然被淘汰,或者收入微薄。
田嬉儿: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和衰落使其日益式微,乏人问津;人才稀缺又导致了传承与发展的乏力与迟缓,从而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青黄不接的背后,是回天无力的一声叹息……
网友吐槽:
睡神爱史敏-惊弘照影:真特么替国人捉急。好好儿的国粹,没落成这样。
楼上楼来也:该完蛋的迟早要完蛋!
残灯画阁:开玩笑。国戏附中尚且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何况国戏?我大小也算经历过,少蒙人。
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梁艳松:学戏十年功,不如潜规五分钟。
戏皮舞娘:还培养京剧观众?关注一下某些京剧演员,甭管唱成什么味,就知道自我炒作了。有点能耐的,就想法上CCTV的空中剧院。京剧这么搞,别说培养观众了,现有观众都会流失掉的。
(崔一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