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成立60周年庆
1953—2013
作为国家剧院,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1982年9月组建为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现任院长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迄今,上海沪剧院已整整走过了跌宕起伏、不断发展的60年。
六十年来沪剧院涌现出众多艺术家,当年以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凌爱珍、筱爱琴、袁滨忠、韩玉敏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各树一帜的艺术流派。如今新一代演员群星璀璨,以茅善玉为首、马莉莉、陈瑜、吕贤丽、钱思剑等一批著名演员在观众中又享有盛誉。朱俭、程臻、吉燕萍、洪立勇、徐蓉、居峰、王丽君、赵玥等诸多优秀青年演员广受各方好评。洪豆豆、王祎雯、钱莹、王森、丁叶波、金世杰等一批沪剧新蕾含苞待放,备受观众喜爱。
纵观沪剧院60年的创作历程,以及继承、改编、创演的作品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多演戏,演好戏”,始终是剧院管理者和艺术家们的良好愿望与不懈追求。这六十年来沪剧院创作演出了大量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早期传统剧目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像《庵堂相会》、《阿必大回娘家》等。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的《大雷雨》、《叛逆女性》、《雷雨》、《家》、《日出》等中期传统剧目,近年来推陈出新,也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戏的创作上,始终与现实共振,同生活对接,努力反映时代的欢乐与痛苦,展现普通人的命运,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普遍拥护和赞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演的《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和《红灯记》;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牛仔女》、《逃犯》、《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和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董梅卿》、《心有泪千行》、《瑞珏》,以及为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打造的原创大戏《露香女》等剧目在上海和全国均产生过较大影响。《芦荡火种》和《红灯记》还被移植成现代京剧,阿庆嫂和李玉和的艺术形象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拍摄成电影,以及《璇子》、《昨夜情》等沪剧电视连续剧,热播全国,蜚声海内外。
今年为了庆祝上海沪剧院成立六十周年华诞,沪剧院全年将推出沪剧系列演出。新创大型现代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及《敦煌女儿》将是全年演出中的最大亮点。沪剧院还将出动全院力量回顾60年来的沪剧经典。
大型现代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特邀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沪剧院四代演员同台激情演绎,在保留1962年话剧版经典对白的基础上,沪剧版《霓虹灯下的哨兵》做了更多音乐化的处理,用足了传统的唱腔和曲调又多了音乐剧的现代感。
如果说《雷雨》是沪剧递嬗为城市文化的卓越标杆,那么,沪剧《敦煌女儿》就是沪剧院为剧种重新把脉,为当代都市观众寻求审美气质的新突破。《敦煌女儿》演绎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从上海小女孩到敦煌大学者、从上海女儿到敦煌女儿的心路历程,讴歌了她献身文化和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它是一次对既往描写儿女情长的沪剧题材、艺术风格、文化品位上的重大突破。
60年风雨兼程,60年奔突演进,真正使沪剧院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始终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品格。沪剧院的一切继承、传播、再造的发展过程,都是创新的过程,一旦离开创新,剧院便顿失领军沪剧的风采。沪剧之于上海不可或缺,沪剧院之于沪剧不可或缺,缺失了沪剧的上海文化,其音容面貌将是不完整的。站在一个甲子的标点和新的起点上,上海沪剧院需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担负使命,领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