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8月10日、11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将“西京故事”演到了黄梅戏的故乡安徽。连续高温炙烤,合肥多日气温均达38℃以上,《西京故事》和天气比热,在合肥保利大剧院内,观众连续不断的掌声让演出气氛连连升温。>>40多年来秦腔首次吼动合肥
出演合肥,是秦腔现代大戏《西京故事》接受安徽省艺术节的邀请参加当地的剧目展演。
安徽省艺术节三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十届,《西京故事》是本届艺术节唯一一部外请剧目。据承办此次演出的合肥保利大剧院演出策划部项目经理张兆峰介绍,合肥保利大剧院自2009年底开业后,已经承办了国内外多场精品剧目的演出,邀请过京剧、越剧的知名剧目来演出,“秦腔还是第一次”。
目前,保利院线在全国已有35家剧院,各剧院在当地也是演出品质的象征。“大家都知道,保利的剧院一般戏不来,也‘来不起’。一部戏能在‘保利’上演就是其本身品质的表现。”张兆峰笑道。
“这两场戏不好演!要让观众慕名而来,满意而归。”尽管此次是参加展演,没有参赛的压力,但戏曲研究院的副院长董利森仍再次向演员们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能在黄梅戏故乡看咱们这场戏的观众都是慕名而来,而且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的,要看看咱这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戏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李仲谋则特别向演员们强调,这是40多年来秦腔第一次来合肥演出,具有观摩和示范性质,《西京故事》代表的不仅是这部戏,更是秦腔这个戏种,“合肥人会对秦腔留下什么印象,就看全体演职人员的表现了,丝毫不能马虎,要呈现出这部戏应有的水准!”
黄梅戏剧团组团40多人看秦腔
此次合肥之行,是《西京故事》刚刚结束了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三部共同组织的第二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部分高校之行。
自2011年3月8日亮相至今,除热演西安外,《西京故事》还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参加各类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到陕西汉中、杨凌、商洛,山西芮城等市县演出,观众达数十万人。
这部戏讲述了一位乡村干部、前民办教师罗天福率领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打饼度日,为考入了西京城名牌大学的一双儿女提供支持,全家人在城市生活中所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情况,一次次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人间的爱,并最终融入城市生活,重新确立生活坐标,其生活面貌及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过程。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曾在西安看过《西京故事》,此次听说这部戏来合肥演出,特别为罗天福的扮演者李东桥送来了鲜花表示祝贺,并将这一消息告知团里的演员们,大家组团40多人专程前来观看演出。
“太棒了!太棒了!”演出结束后,一位姓孙的女演员一个劲地表达着自己对《西京故事》的赞美。安徽地处南北交汇之处,各种文化在这里汇合,特别是戏剧艺术上,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着南方的婉约,“现场听秦腔,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戏种的认识和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陕西方言不妨碍与当地观众交流
“此次《西京故事》的演出可能要略显吃亏。”演出前,张兆峰还有些担心。他说,此次艺术节共有13个剧目的24场演出,其中80%都是黄梅戏,而秦腔存在方言上的障碍,这也是地方戏一直难以走出当地的原因所在。
但他认为,“作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一种,‘保利’有责任将《西京故事》这样知名的秦腔大戏引进合肥。让合肥的观众知道秦腔是什么样的,现代的秦腔的表演又有怎样的形式”。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西京故事》中这段标志性的经典唱腔在观众耳边循环响起。开始几次唱时,观众们还有些不知所以,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大家逐渐明白了这段唱腔中所包含的深意,有些观众还开始低声跟着演员哼唱起来。
这部戏在西安首场演出时,贴心的主办方还为观众准备了纸巾,随着“西京故事”讲述到各地,便将感动带到各地。此次演出,合肥的观众自然也被成功“催泪”。观众王先生认为,虽然对秦腔并不熟悉,但这部戏反映了走出农村的家庭和大学生如何自强不息,心怀梦想,在城市里打拼、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故事和现实的贴近性讲到了不少人的心底。
而《西京故事》中所包含的陕西方言也让不少观众充满好奇。“牛成马了”、“碎怂”……有观众轻声模仿着,合肥市民李群笑着说,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听上去很过瘾、很带劲,会意是没问题的。
本报特派合肥记者敬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