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运输野生动物? 猴戏艺人被拘引热议

2014年10月17日09:46  新华社 收藏本文     
鲍凤山家中养的猕猴 鲍凤山家中养的猕猴

  涉嫌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

  据新华社电 不用搭台,无需舞美灯光,只一块空场,敲一敲锣鼓,挥一挥鞭子,拽住猴绳子,吆喝一嗓子,便是一出好戏。这画面便是俗称“耍猴儿”的河南新野猴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

  可最近,在专业耍猴两千年后,新野耍猴艺人首度因“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成被告。连日来,4名河南省新野县的猴戏艺人被拘引发热议。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河南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那时,玩猴者多半将这营生作为养家糊口的生计门路,并代代相传至今。新野猴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人们对于猴戏的质疑从未停止过。有驯养繁育证,没运输证,带着猴子去外地表演是犯罪吗?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新野猴戏,如今该如何传承,遗产能否当做饭碗?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碰撞,面对“残忍”“野蛮”等质疑,新野猴戏该何去何从?

  ■正方说法

  莫让猴戏文脉断裂

  1、新野玩猴艺人是江湖中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一副扁担两个箱,便可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带着传统文化的种子,走到哪儿播到哪儿。

  2、拿鞭子只是表演需要,不是真打。耍猴人把猴子当成自己小孩一样对待,相依为伴,不舍得打。

  3、应该给猴戏文化一个生存的空间,要规范执法、明确法律,莫让这一文脉断裂。十几年前,新野猴戏艺人有数万,现在仅剩四五百人,原本传承就难以为继,如今又面临不明确的执法挤压,传承和打击让手艺人不知所从。

  4、遗产之所以为遗产,在于它的原汁原味。猴戏的精髓是它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玩猴艺人每到一处,放下挑子便可成戏,若把它请进殿堂,那是一个动物表演,不是遗产。

  ■反方说法

  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

  1、耍猴糊口,很不“猴道”。“野”是猴子的天性,抹天性而博众人乐,是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是不“猴道”。而频发的“耍猴人当街暴打猴子”事件也不禁让人猜测玩猴人的虐猴嫌疑。

  2、时不同往日,文化遗产不能当饭碗。昔日的走街串巷,寨子口吆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是破坏。

 

(责编: pp)

文章关键词: 猴戏热议社会热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