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是北京人艺一代“大青衣”,在她超过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曾先后与田汉、洪深、焦菊隐、曹禺、郭沫若、于是之、阿瑟·米勒等戏剧大师有过合作。她尤其擅长饰演历史人物,在舞台上塑造了“蔡文姬”、“武则天”等角色,此外她扮演的贵妇“克莱尔”(《贵妇还乡》)、孤寡老人“芳西雅”(《洋麻将》)也堪称经典,难以被后人超越。
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认为,“朱琳是北京人艺演剧体系中一位具有典范意义的女演员,她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表演叫‘不可复制’”。
台前
参加抗战戏剧活动
演出田汉创作的《秋声赋》
朱琳1923年生于江苏海州(现为连云港),她早年的戏剧经历是在战争的硝烟中开始的。少时朱琳生活在淮阴,从小就开始在京剧班社较为系统地学习京剧表演。1937年抗战爆发,还是中学生的朱琳在淮阴加入了由地下党领导和组建的长虹剧社,参加了进步的抗战戏剧活动。次年她随姐姐到武汉并顺利考入了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音乐系,随后参加武昌东北救亡总会,投身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38年8月1日,年仅15岁的朱琳在武昌昙华林参加了由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田汉、洪深等领导下成立的抗敌演剧队第二队。1939年,她参加话剧《家破人亡》的演出,该剧揭露了日军侵华的暴行。在演出中,朱琳坚定了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的决心。在演剧二队,朱琳在话剧《木兰从军》一剧中,饰演了女主角花木兰。驻赣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看过朱琳演出的《木兰从军》后评价说:“演出是高水平的,是第一流的”。
1941年春,朱琳受邀参加了新中国剧社《大雷雨》和《钦差大臣》的演出,并在剧中分别饰演卡捷琳娜和市长夫人安娜,受到好评。随后,参加了田汉创作的《秋声赋》的演出,在剧中担任女主角,并演唱了该剧的主题歌《落叶之歌》。直到朱琳晚年90多岁时,她还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此后她参加演出了《孔雀胆》以及田汉新作《丽人行》等剧目。
经洪深介绍,朱琳到上海大同影业公司拍摄了根据欧阳予倩舞台剧改编的故事片《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等十余部影片。
调入北京人艺
第一部戏就是饰演曹禺《雷雨》中的“鲁侍萍”
1950年朱琳来京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担任演员,参加演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钦差大臣》等剧。1952年9月,她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塑造了五十多个人物形象。
朱琳在人艺出演的第一部戏是曹禺的《雷雨》,饰演“鲁侍萍”。2012年夏天,朱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还曾回忆起这段往事:“我在这个台上60年了,我到现在也90了,我对这个舞台太有感情了,60年啊。我留恋这个台啊,1953年我第一次在人艺演《雷雨》还不是在这个台上,那会儿还没有首都剧场呢,是在东华门的儿童剧场演了70场。后来(在首都剧场)演的第一个戏是《虎符》”。
晚年仍不忘舞台
年近90出演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大戏《甲子园》
朱琳对舞台的念念不忘令人感动,在2006年中国话剧百年时,她应陈薪伊导演之邀,在人民大会堂参演了话剧交响剧诗《吁天》,在舞台上说了十几句台词。
2012年,近90高龄的朱琳在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中扮演“王奶奶”,坐着轮椅最后一次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完成了她在人艺的谢幕演出。她在剧中给自己加了一句台词:“哎,你们看,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呀,老伴儿唉,你别急,我穿上小牛皮鞋好来陪你”,表达了她对先生刁光覃的深情。
幕后
做编剧当导演
除了演戏,朱琳也曾做过编剧,导过戏。她曾参与导演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街道上》等剧,与老伴、人艺导演刁光覃也合著出版了有关表演艺术的专业书籍。2005年,时年82岁的朱琳与编剧苑彬合作了一部讲述禁毒与挽救灵魂的话剧《回家的路》,根据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文连平禁毒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记者几年前采访朱琳时,她还表示“一天到晚坐着也没事,看电视看报看点书,没意思了,到外面旅游,这个腿不方便,我现在最好的就是记忆力”,索性想到花三年时间自己写一写回忆录,但“能不能写成不知道”。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代表作】
郭沫若为“蔡文姬”赋诗
民族戏剧:《虎符》《蔡文姬》《武则天》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民族化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中,朱琳将其早年学习戏曲的经历成功运用到表演中,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民族戏剧美学,成为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实践者之一。她的举手投足都有着中国戏曲的韵味,同时结合写实与写意的美学特点,表现人物的内在个性。而朱琳在《蔡文姬》中的表演更是得到了焦菊隐和郭沫若二位大师的称赞。郭沫若曾评价说:“朱琳同志演的蔡文姬能传神”,他还赋诗一首来称赞朱琳:“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吹放一奇花”。在《武则天》中,焦菊隐强调了“无声的台词”,朱琳既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的君主作风,也演出了她作为母亲和女人的平常心态。
阿瑟·米勒称赞“琳达”
外国作品:《推销员之死》《洋麻将》
“文革”后,朱琳在几部外国作品中大放异彩。上世纪八十年代,人艺邀请《推销员之死》的剧作家阿瑟·米勒来北京亲自导演这部戏,朱琳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琳达。阿瑟·米勒日后在《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中以这样的文字描述了他眼中的朱琳:“朱琳,据我所知,是中国话剧界的巨星,却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一点也不装腔作势”,而朱琳在该剧中的表演也得到了米勒的首肯,尤其是结尾,朱琳感人真挚的表演达到了米勒所说的“你不哭,要让观众为你流泪”的要求。后来米勒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他还邀请朱琳和朱旭去美国,朱琳也当众朗诵了台词。
在另一部美国双人剧《洋麻将》中,朱琳与于是之演对手戏,饰演两位孤寡老人。朱琳的表演层次分明,与于是之更是默契十足。该剧也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朱琳与于是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合作了话剧《冰糖葫芦》,朱琳曾对新京报记者回忆,那时于是之已经记不住台词了,“好多台词都是我替他说的,他在台上都不知道怎么下来。我跟他演了25场《冰糖葫芦》,那是一个很宝贵的纪念啊”。
追忆
可以这样说,朱琳大姐在我们北京人艺最兴旺的时期,是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一个代表性演员。我们合作也很多次很多年了,特别是《蔡文姬》。在“文革”结束以后,恢复的保留剧目第一个也就是《蔡文姬》,当时大家都很兴奋,十年没演戏了。几乎在所有代表性的北京人艺的剧目里都有朱琳大姐。焦菊隐先生在搞话剧民族化的尝试,他的几部戏都是朱琳主演的,《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还有曹禺的《雷雨》,这些都是中国话剧的经典。
后来我们还有一次合作就是《贵妇还乡》。朱琳大姐后来跟我说,为什么特别想演《贵妇还乡》呢,因为她曾经听我们一个中国话剧最早期前辈洪深讲过,一个女演员的成长要演够这么几种类型,她说其他很多类型都演过了,只有“贵妇”没有演过,所以特别想演。她的最后一个戏也是我们合作的,2012年人艺60周年新戏《甲子园》,六位老演员来参加。朱琳大姐是年纪最大的,那年90岁了。北京人艺现在还在做一个关于刁光覃、朱琳夫妇的专题片,把他们演戏的经历记录下来,留下一些东西。但是我真正希望是把他们的成就和精神留下来。 口述:蓝天野(人艺演员)
朱琳老师的台词是第一流的,后来的演员都赶不上她了,所以她很受郭沫若夸奖。人艺“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时代,郭沫若和人艺演员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朱琳,郭沫若实际上(主要作品)就是《蔡文姬》,朱琳的《蔡文姬》是不得了的。还有就是她最后的《洋麻将》,真的是经典,现在看都不可超越。后来再看新版《洋麻将》觉得濮存昕还有点样子,龚丽君和朱琳还是有差距。我们的话剧总体上女演员是弱于男演员,所以朱琳老师去世会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已经没有那样的“蔡文姬”,那样的“武则天”了。于是之、朱琳相继去世,也再没有人能真正地讲一讲焦先生的风采了。我曾经听过朱琳老师讲过焦先生,非常生动,讲他的艺术和音容笑貌。我们后面的一辈对他已经很陌生了。
《贵妇还乡》和《洋麻将》复排,就能感觉到因为没有朱琳老师是一个重大的损失。80年代她演的《贵妇还乡》是多么的光彩照人,《洋麻将》她跟于老师也是不可复制的。她让我们认识到什么叫“不可复制”。 口述:童道明(戏剧评论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