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马老追思会上,各方代表及马老的弟子、相声名家畅所欲言,抒发对马三立老人的思念之情,缅怀老人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著名作家冯骥才怀着万分悲恸的心情追思了马老的人格魅力、艺术水准,并针对他辞世后“津门无相声大师”的现状谈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冯骥才首先动情地说:“马老辞世,我们怀着缅怀、崇敬、感激三种复杂的感情:缅
怀是从感情上的思念,崇敬主要针对马老的人品和艺术造诣,而对他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要万分感激。现在津门处处说马老,全国各地都有人回忆、追思他老人家。只有与人民亲切、紧密地融合到一起的艺术家,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冯骥才坦言,马老辞世后,不少人都与他一样,在心灵上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空白感。他对此解释道:“马老在艺术上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他走后一定会留给我们失落感,留给相声艺术空白感。马老先生的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以导演为中心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方式不同,他是以广大的观众为中心,把艺术推向极致的平民化层次。”冯骥才还作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马三立吃的是罐头,而还原给我们的则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活本体。
冯骥才说:“一位艺术家如果想到达艺术上的最高境界,一定要用一生的人生阅历和刻苦奋斗才能获取。而马老则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从而赢得了‘大师’的称号和人们的敬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马老追求的不是市场化、商业化的利益。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他从来不计较演出费用的多少、福利待遇的高低,而是平实坦诚地为人民和观众服务。这一点让我们后辈终生享用不尽……”冯骥才讲到这里已经无法自持,言语哽咽。
冯骥才在指出了“津门无相声大师”的现状后,随后便列举出了两个补救办法。
“首先我呼吁,要整理马老的文化遗产,让后人永远学习、永远怀念。马老生前有大量的笑话精品散落了,我估计有不少于200个,我们后人应该把它们好好收集、归类,用心研习。其次,我们天津的市井文化造就了曲艺艺术的成熟,马老就是市井艺术的代表,我强烈呼吁天津建立曲艺博物馆,将马老的珍贵艺术遗产传留下去,同时培养中青年演员,留住人才,重塑天津的曲艺文化形象。”新报记者翟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