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6年香港电影总结:本土特色没有挥手的告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6:36 新浪娱乐

  本土特色:没有挥手的告别

  “也只是春去、也只是秋来/也许还是黄昏日影的西斜/也只能谈笑之间才发觉/这无悔无怨交融的热血/琴声响/琴声响/我忧伤的昨天/那琴声醉我不如归去/重走从前……这是个没有仪式的告别/是没有时间挥手的季节……”

  一首很喜欢的歌曲,南方二重唱的《离歌》,在舒舒缓缓的流淌的音乐中诉说着淡淡的离情淡淡的惆怅与淡淡的眷恋。而如今的香港电影,也在不断的融入于华语电影当中,而逐渐的作别了自己的本土特色,有如那本文化随笔集所说的,消失的搭车客。

  尽管在电影在香港出现的半个多世纪中,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是大体上相似的,如五十年代朱石麟的充满着家的意象的作品;但是在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电影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它们也越来越侧重于表现“香港”这个独立的主体的意识,如邵氏武侠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浪子,这跟香港在政治上处于内地与英国之间有关;而更加突出的是七十年代末的成龙(blog)的电影中的黄飞鸿的形象与五十年代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形象之间的差异——后者是一个集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于一身的侠者形象,而前者则主要是那种顽皮的青年形象。香港电影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处立自己的独特形象当中被誉为是“东方的好莱坞”,而喜剧电影、黑帮电影,都是典型而独特的香港电影。

2006年香港电影总结:本土特色没有挥手的告别
《放·逐》如一首挽歌,献给那不再辉煌的香港电影

  2005年是华语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电影中出现了一些回归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的作品,如徐克的《七剑》、叶伟信的《杀破狼》、杜琪峰《黑社会》等,都是在向八九十年代的类型片致敬,甚至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则是向更早的五六十年代的粤语歌舞片的致敬,而这些致敬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没有挥手的告别,告别了昨日的独特风格,而融入华语电影这个更大的圈子。《霍元甲》舍弃了当年《黄飞鸿》系列时的锐气与创新精神,剩下的除了武打就是赤裸裸的用台词一遍遍的宣扬所谓的武德(而不再像往日一样让人感悟),道德说教驾驭于电影之上,可相比于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龙虎门》也没有了《杀破狼》时的痛感与快感,而通过电脑特效与剪辑手段成就了所谓的“实打”,且难以再看到漫画原著中的香港的滋味;《放·逐》也不过是杜琪峰的游戏之作,将往日作品中的特点融于一体,有如一首挽歌,献给那不再辉煌的香港电影……还好的是成龙、许冠文等主演的《宝贝计划》,再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香港喜剧电影的特色,但这也存在着有如他们的角色身份一样的困境,要么从良,要么被捕……

  香港著名的小说家西西曾经写过与香港的本土特色与故事为重点的《我城》和《浮城志异》,而被知名评论家施淑高度评价为:“她提供给我们的是发现香港、认知香港的一个新方式,是关于一座20世纪城市的寓言,而这首先表现在特殊的低于感情和人文认同之上”。在后者《浮城志异》中,虽然只有短短七八千字的篇幅,但西西通过对一座“没有根”的城市的描绘而对香港的八十年代以来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描述:这是一座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华的城市,但同时也是一座光怪陆离、飘摇不定的城市。繁华的外衣里浮城的人们做着同样的梦,梦见自己浮在空中,而知识分子意识到“浮城”的平稳是假象,于是,浮城的人生活在惶恐与困惑、忧虑之中——“浮城的命运难道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海、天之间的引力改变,或者命运之神厌倦了他的游戏,那么,浮城是升是降,还是被风吹到不知名的地方,从此无影无踪?”“如果浮城上升,头顶上那飘忽不定、软绵绵的云层,能够承载这么坚实的一座城吗?”“浮城人的心,虽然是渴望飞翔的鸽子,却是遭受压抑囚禁的飞鸟。”这座浮城虽然不是直接以香港命名,但是实际上就是香港八十年代来的写照,经济上的繁荣,政治上的无根,文化上的物质化与迷惘……而如今,回归十年的香港也找回了自己的“根”,也不再是“浮城”,而那些独特的本土化的故事,也随着浮城一起,沉沉浮浮了。阿木(blog)/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