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个方面演变
1:题材——“国家级”荣升为“国际级”
最初使花木兰走进人们心中的是南北朝的一首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对木兰形象的成功塑造,歆动了历代文人学士。以木兰为题材的剧作层出不穷。除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主外,“其他如京剧名家叶盛兰、越剧名家袁雪芬、粤剧名家红线女、桂剧名家罗桂霞等,亦相继以各自出色的技艺在梨园舞台上塑造过这位女扮男装英雄的动人形象。就本土剧种而言,迄今上演过木兰戏的除了京、豫、越、粤、桂剧外,尚有昆曲、秦腔、平剧、川剧、潮剧、沪剧、汉剧、楚剧、曲剧、壮剧、莆仙戏、龙江戏、怀调剧、山东梆子、广西彩调、河北梆子、古装乐剧等,共20多个剧种。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文本对木兰故事的处理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在塑造这奇女子的英雄形象时着力突出其“充满阳刚之气”这点上并无二致(见李祥林《木兰故事与中国形象》)”。
早期“花木兰”增加不少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相联系,均与抗战等爱国主义时期相关。50、60年代任剑辉版、凤凰女版“花木兰”深受南粤观众喜爱,常香玉版正是全国上下正处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当中,《花木兰》的演出引起大轰动,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而凌波版也是获得东南亚观众热捧。因1972年J·L·Faueot的博士论文《明代戏剧家徐渭〈四声猿〉》,1975年W·Hung所编论文集《亚洲研究》也收有L·G·Thompson撰写的《〈木兰诗〉结句》,“花木兰”的故事逐渐被全球所知。
90年代后中国开放多元,“花木兰作品”不再象以往那般阳刚,情感冲突越来越重。直到美国动画《花木兰》登场,全球票房口碑叫好,“国家级” 题材荣升为“国际级”。其后,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李六乙的小剧场话剧《花木兰》、龙江剧《木兰传奇》等艺术形式也蜚声国内外。
如今,赵薇版《花木兰》未映先热,已在戛纳电影节预售出德国、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家版权,相信这个国际级题材定能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