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影工业:北上神州
“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电影,而且这是‘人人’的第一部电影。不过我觉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甚至合拍片的概念了,戏只有好看不好看,看不看得懂。只不过这部电影主创是香港的、故事是发生在香港,演员有香港的……但这个电影不是为香港市场而拍的,我们首先是为内地市场,然后是国际市场。你们可以把它归结为‘香港电影’,但对我来说这四个字没有必要”,陈可辛在接受《电影世界》访谈时,认为现在已经没有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甚至合拍片的概念,而《十月围城》也不是为香港市场而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内地市场——这正是当前香港电影工业的一个趋势:香港电影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地市场,而香港电影工业,也在逐步的北移。
还记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主席文隽曾撰文表示回归十年香港电影的八得八失,“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的电影院收入”、“得到政府高度的关爱,失去投资者的信心”、“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内行接班人”、“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这放在今年的香港电影来看依然很贴切,一方面是很可能在内地市场呼风唤雨,但另一方面则在香港市场输掉票房与口碑。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大搜查》便是典型,影片原本在2008年9月中在香港上映,但为了内地市场而不断的延期并删改,后来延至今年一月初在香港上映(内地市场则是在2008年12月底上映),影片被硬生生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港式喜剧,后半部分则变成内地的主旋律警匪片;邱礼涛的《同门》原本也是去年11月份的片子,后来同样试图进入内地市场而几乎延期一年上映,尽管内地最终没有通过而进入影院,但从内地版DVD可以看出影片的多处导演为了通过审查而补拍、删改的痕迹,即使在香港本土,原来的三级版被改为了IIB版,删剪了一些粗口与暴力场景,说明着导演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查”。
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不是新闻,但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创办公司、成立电影工作室,或者加入内地电影公司、与内地电影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等,则在今年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在北京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共同成立“人人电影”公司的创业作,其工作的重心已经由曾经的香港,北上为北京;而陈嘉上、徐克、马楚成等也都纷纷签约内地电影公司或者在内地自组公司;曾经推出《无间道》系列作品的寰亚公司,则与上海电影集团等合组“上海寰亚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应当说,香港电影工业北迁,对于内地电影工业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毕竟内地电影工业滞后了香港不少于十年;而对于这些电影人来说,不仅仅是有了就业或者创业机会,也是合拍片从磨合期转向于成熟期的一种途径,如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窃听风云》,在内地电影公司的主导投资下,内地版增加了廉政公署的角色,让刘青云扮演的警察与他有数次接触,但内地版则减少了刘青云威胁同事而让他放自己出去医院的细节——如此的改动无疑是削弱了刘青云这个角色人性灰暗的一面,加强了他试图想要力挽狂澜却无可奈何的、失意的“卡利斯马”一面,既通过了内地的审查,也赢得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更多同情,且在整体情节上可以做到自圆其说。如果将《窃听风云》与麦兆辉、庄文强在前不久推出的另一部作品《大搜查》相比,更可以清晰看到《窃听风云》在作品风格上的协调统一、质量上的改善。
不过,合拍片的问题,即使是香港电影工业北迁下,并没有完全的解决。对比《十月围城》与当年的《投名状》,记得当时陈可辛曾经拍摄了金城武被凌迟的戏,那段戏是让金城武表达其内心思想的一段,但陈可辛说,因为影片如果加上那段,会显得结尾拖沓,也影响了影片的协调;而在《十月围城》里,据说有一段戏是胡军的手下建议去刺杀孙母,但被胡军训斥了,胡军说,我们是军人,不是匪徒——这段戏原本可以使得胡军扮演的角色在影片里显得更加丰富与立体,也解释了为何胡军跟刺客们只是一心要刺杀孙文,但在影院版里被删除了,相反的,影院版保留了太多太多的煽情戏,甚至煽情到了不顾人物性格的地步。
与CEPA实施之初时合拍片的生硬化处理相比,如今的香港电影,在整体上以合拍为主导的状况下,发展趋于成熟,而像《十月围城》、《窃听风云》、《游龙戏凤》、《花木兰》等这些合拍片的成绩,明显要高于本土化的影片,更何况,像今年内地的《风声》、《斗牛》等,展示出内地电影人才的不俗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