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影台湾生存录-台湾电影市场构成

2012年11月30日01:35  新浪娱乐 微博
焦点VOL.4:揭秘内地电影台湾生存录 焦点VOL.4:揭秘内地电影台湾生存录

  “学生和白领占领影院”

  台北威秀影城的观众调查

  威秀影城是台北最大的电影院,即便是工作日的上午,影院观众还是不少,刚走上电梯,迎面就是电影的宣传海报台,观众可以随意取阅每一部电影的小海报作为收藏,相对内地影院的大展板,豪华纸板模型,这里的宣传显得没有那么张扬,不过影院过街天桥两边《少年派》的剧组海报还是魄力十足。威秀影城公关经理李光爵对台湾观众的构成有较深的了解,他告诉新浪娱乐,在台北,学生和白领是影院最主要的观众群,各占四成,剩下两成是家庭观众。

威秀影城公关经理李光爵威秀影城公关经理李光爵

  在台南,超过七成的观众是学生,因为在那边上班族可以支配的钱相对较少,而花钱不眨眼的学生成为了观影主力。李光爵说,“有一个例外,就是科学园区新竹,那边的的家庭观众比较多,因为园区有所谓的‘家庭日’,所有人都会出来玩,而且那边的观众对于科幻片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基本上全台湾主流的电影观众可以贡献5000万新台币(约合1070万人民币)的票房,如果还需要更多,就要动员平时不怎么去影院的族群观影。”台湾最著名的商业片导演朱延平分析,“《海角七号》就吸引了很多几十年都不看电影的阿公阿婆,有人甚至会提着菜篮子进戏院。”

  “当时有南部的亲戚跑来我家,就是为了在台北看《海角七号》,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海角七号》观后感。”朱延平对此哭笑不得,“之前台湾人嘲笑内地看电影要写报告,没想到现在我们也一样了。”

  “在台北,有一部分人是每周都去电影院的,差不多有18000人左右,这些人是最核心的观影人群,共同的特点是,一般先选择好莱坞电影。”威秀影城的李光爵表示,还有些电影因为观众的好奇心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比如《色戒》上映的时候宣传梁朝伟[微博]有露屁股,我在影院就看到一些年纪很大的观众,其实他们甚至不知道梁朝伟是谁,但还是会买票捧场。《3D肉蒲团》也是一个例子,3D和情色都是噱头,在台北卖了3000万新台币(约合640万人民币),而《无间道》在台北票房只有600万(约合128万人民币)。”

  最高97%的市场,65%的分账

  好莱坞电影对台湾的垄断

  “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在台湾可以躺着收钱。”威秀影城的李光爵告诉新浪娱乐,“80年代,台湾每年只放映90部电影,台北只有三家影院可以放进口片,美国电影的拷贝数也被严格限制,当时最卖座的是周润发、周星驰的港片。而现在香港电影风光不再,美国电影早已成为了市场主流。”

  “以前香港电影是台湾的‘大宗’,周润发的《赌神》特别火。但是现在就不行了,今年的《听风者》《逆战》也只能卖到一、两千万新台币。”朱延平指出,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台湾放开了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好莱坞电影在台湾只可以发6个拷贝,他们基本没有办法做宣传。后来加入WTO,台湾市场对于好莱坞电影是无限制开放,所有的电影都被好莱坞侵蚀掉。占据市场之后,好莱坞发行公司(俗称:美商八大)开始垄断经营,戏院不能挂其他华语片的海报,否则就不供片,所有的台湾电影被赶出了戏院。”

台湾电影同样面临好莱坞大片的威胁台湾电影同样面临好莱坞大片的威胁

  这不得不让人担心,曾经在台湾风光一时的香港电影,在市场开放之后彻底垮台的遭遇,会不是成为将来华语片在内地同样面对的困境。

  威秀影城的李光爵以《暮光之城4:破晓(下)》举例,这部电影在台湾没有搞首映、记者会、甚至没有发新闻稿,只做了电视、平面和网络的硬广,就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李安的《少年派》上映之后,《暮光之城》才算是遇到了对手,在这两部作品之前,统治戏院的是《007大破天幕危机》。

  2001年12月,台湾以“缔约方”身份加入WTO,电影市场全面开放,好莱坞大片在台湾发行限制被取消,华语电影全面崩盘,市场全面被好莱坞接管。最悬殊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占据了97%的市场份额,美国片方获得的首周分账比例也超过了65%。以后每周,片方获得的分账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也就是说,这个分账比例在台湾并非固定,而是随着电影的放映时间逐周递减,而这样的做法也是美国市场运作多年的模式。

  最近在内地,发行方与院线关于电影分账比例调整的问题也是闹得不可开交。之前的通则是片方和发行方拿全部票房的43%,影院拿57%,分账比例基本不变。而现在的发行方需要拿全部票房的45%,这就意味着影院少赚了2%。

  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后,好莱坞电影在华获得分账最高调整到25%。不过是进口大片的25%,还是华语片的45%,这与片方在台湾获得最高65%,最低50%的分账比例来看,中间的差距还是不小。试想如果好莱坞电影的强劲势头继续看涨,他们从内地市场抽走的市场份额也许还会越来越多。

金马奖执行长闻天祥金马奖执行长闻天祥

  奖项能否助推票房?

  金马奖的光环与票房无关

  最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内地电影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提名,内地演员获得金马影帝、影后的桂冠也是十分普遍的情况,而内地电影在台湾的票房也是逐年进步。谈到金马奖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金马奖执行长闻天祥坦言,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因为内地电影在台湾上映是有配额限制的,如果电影可以入围或者得奖,但是未必可以让观众看到。”但闻天祥也表示,金马奖还是可以帮助一些小成本的文艺电影,比如娄烨[微博]的《浮城谜事》就是在入围金马之后,确定2013年会在台湾上映。

  相对于香港金像奖和金鸡、百花奖,金马奖最大的特点是奖励广义的华人电影,这就不光是华语片那么简单,比如说台湾2010年获得最佳新电影的《台北星期天》,虽然主要角色都讲菲律宾语,但是一半以上主创都是华人,所以这部电影最后还是可以入围并获奖。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段存馨也表示,金马奖励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台湾电影这么简单。

  2011年第48届金马奖,当时还没有在台湾上映的《桃姐》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多项大奖,而这部电影也因此获得了持续的关注。再加上影片在台湾公映前,即将得女的刘德华获得了媒体广泛关注,因此一部小成本文艺片在台湾获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桃姐》在台湾的成功之路就是从金马奖开始的。

  金马奖执行长闻天祥还强调,金马奖不会以票房作为评审的标准,而是比较倾向于艺术和技术层面对作品的考虑,评委甚至会通过给奖,鼓励一些独特的创作方向。但究竟在金马奖上获奖的电影,在台湾的票房是否会有质的提高,二者之间并没有必要的关联性。比如今年获得最佳影片奖的《神探亨特张[微博]》在台湾的市场前景如何,恐怕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结语:惟一的生机   三地共创大华语电影

  尽管内地华语片的市场份额每年都超过好莱坞电影,但随着习近平访美之后扩大进口片配额,提高分账比例之后,华语电影工业的发展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看到台湾市场华语片相对于好莱坞的弱势,更让人担忧,如果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的份额完全被放开,那么今日内地电影在台湾的现实讲会重演,制作水准无法与海外片商抗衡的华语片是否会一败涂地。

  相对于讨论华语电影在台湾的发展,不如放眼大华语圈,让两岸三地的电影真正融合,焦雄屏[微博]说,“电影诞生百年来,世界的电影从来没有向现在一样,让一个国家有契机挑战好莱坞的霸权。”李安也认为,台湾要深入与大陆合作,因为“唯一有潜力能与好莱坞相抗衡的只有大陆”。

  似乎相比起内地电影在台湾的市场份额,华语电影如何在本土抵御好莱坞的入侵,进而同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分庭抗礼,才是所有电影人应该关注的最终议题。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首先做好每个人的本分做起。

  “这就好像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好莱坞的关系,他们很少有本土电影,因为人才全部被好莱坞收割。”焦雄屏说,“总有一天,台湾和香港最精英的一部分人会被送到产业最强盛的地方,那就是大陆。”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子时)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