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顾长卫导演处女作《孔雀》专题 >正文

《孔雀》是慢热影片 八成观众被怀旧细节感动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6:03 法制晚报

  被顾长卫导演说中了:“《孔雀》是部慢热的影片。”事实证明,不论是票房,还是观众的反响,都是在持久地升温。截至今天上午,记者获悉《孔雀》票房已经超越700万元,创下近年来艺术影片放映的票房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三家北美发行公司也基本敲定了《孔雀》的海外发行事宜,预计在5月份前后上映。

  关于《孔雀》的观众评论也越来越多,通过发行方、影院和邮件形式回收的调查问卷
在本周一超过了3000份。记者收集观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后,针对性地采访了影片的主创人员以及相关人士,以期形成更好的互动。

  争论

  《孔雀》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疑似“姐妹篇”?

  针对问卷中 “你觉得哪部影片和《孔雀》有类似之处?”的问题,43%的观众填写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12%的人写了《十七岁的单车》;还有17%的观众在影片随感一栏提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有观众提出,《孔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是 “姐妹篇”。

  正方

  观众直觉认可

  武先生(报社编辑 40岁)

  尽管年代有差别,但那个时期还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人总有很多很经典的回忆。因为20世纪50、60、70年代这三个十年,由于物质的贫乏,很多的情感反而堆积得更厚,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两部影片都是少有的记述那个年代比较真实、能够唤醒大家记忆和共鸣的影片。

  李女士 (教师 52岁)

  看《孔雀》有点像看《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我看过后直觉的感受,抛开那些专业性的对比,看电影感觉不是更重要吗?我就觉得两部片子摆在一起有点像风格迥异的姐妹篇,它们使用的色调不同,故事内容也不同,但都抒发了一种那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情怀。

  某影评人

  《孔雀》延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带出的回忆,在年代上延续,在故事上也更多层面地表现了物质匮乏年代的青春冲动和梦想。很多人在这两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的旧日时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最大的痛苦并不全是因为物质匮乏造成,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

  反方

  主创完全否认

  编剧 李樯

  不是一回事,一个是文革期间,一个是文革后期,不同的创作班子,也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影片。

  风格完全不一样,《孔雀》讲述的故事其实已经不只是青春,而是大到人生、命运。《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多的还是有关青春成长,而且是“文革”中特殊群体——军队大院孩子的故事。

  主演 张静初

  表演风格就不太一样,《孔雀》要求我们要朴素、本色。而《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于表现的是比较张扬的青春,所以表演风格也比较张扬。

  主演 冯砾

  色调上《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阳光灿烂,《孔雀》是暗淡朦胧,前者选用大量的文革歌曲,而后者,是把那个年代的音乐元素进行了变调的创作,没有很强烈的特定性。

  答疑

  对《孔雀》应该如何读解?

  调查问卷还请观众提出一些有关影片理解的一些问题,答案确实五花八门,记者统计了最集中的三个问题,请主创为观众解答。

  《孔雀》开头,邻居们都去看什么热闹去了?为什么爸爸不让弟弟去?

  “哥哥”冯砾: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暗示背景的方式,这一家在楼道吃饭的那一天正是文革结束的那一天,爸爸让弟弟回来,就表示不希望自己家里的人去关心政治了。吃饭恰恰就代表着生活,表现了一种普通人希望朴素平静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叙事部分和人物都与孔雀毫无关系,为何叫《孔雀》?

  编剧李樯:人像孔雀一样有观赏性,但是却和孔雀开屏一样,不是你想看就能看得到的。往往是转瞬即逝,而且越瑰丽就越难得、越短暂。在人这一生中,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看到自己,或者让别人看到自己开屏的美丽辉煌的时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没有别的动物比孔雀更能表现故事的核心内涵。

  导演顾长卫:这么安排结尾可以避免让整个故事太悲伤了。之前的一场戏是姐姐挑西红柿哭泣的场面。如果电影最后没有这场戏,我觉得似乎让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姐姐最后嫁了一个云南丈夫?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演顾长卫:在动物园看孔雀时,姐姐的女儿说,这里的孔雀老不开屏,都是假的。表现了她和姐姐相似的叛逆、理想主义的一面。理想主义就这么破灭了吗?姐姐回答是一个答案:爸爸老家满山遍野都是孔雀。

  情怀

  影片中哪些细节引发您的共鸣?

  看过《孔雀》的观众大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些鲜活生动的细节。问卷调查显示,细节成为感动观众的重要元素。82%的观众认为,“影片讲述的故事令人产生了很多联想与回忆”,而导演顾长卫和编剧李樯等主创人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影片中沉淀着很多自己的生活细节。

  观众评选

  《孔雀》十大经典怀旧细节

  崩爆米花

  童年的记忆似乎就是被那“大铁肚子”发出的“轰隆雷响”震醒的。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在那个年代也跟肉馅饺子一样,是过年的象征。

  一家人围看《追捕》

  很多人甚至记不清当时家人张着嘴看的傻样了,但肯定忘不了影片中那熟悉的音乐。

  做蜂窝煤、絮被套

  一家人做蜂窝煤,母亲为出嫁的女儿絮被套,这场景在当时的中小城市是最普通的活计。

  做松花蛋、做西红柿酱

  记不清的味道,却忘不了的场景。那时,家庭自制品就是比现在多。

  用粉笔擦白球鞋

  从学校捡回来的粉笔头是有大用场的,你即使没这么干过,白球鞋也一定没少穿过。

  学自行车

  只要你会骑自行车,一定就有这段经历,而你最难忘的,一定也是扶着你的家人。

  “四十八条腿”

  那时候年轻人谈对象讲究的是“三转一响”和“四十八条腿”。 “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四十八条腿”指的是大立柜、梳妆台等全套家具。

  “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八点整”

  收音机那时比电视机普及,你天天得听多少遍这句?

  弟弟的喇叭裤、蛤蟆镜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就是最时髦的打扮。赵培/文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孔雀》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