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的特约影评人木卫二看了看手表,参赛片《碧罗雪山》官方放映刚刚结束,他不紧不慢地走向上海影城五楼的多功能厅,这里即将举行《碧罗雪山》的发布会,导演刘杰、主演汪普和娜真叶、编剧、制片人全部到场,但据木卫二的目测,屋子里只有30多个人。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杰并不意外,相反更多的还是无奈:“我感觉屋里也就30个人,这是电影节的特色嘛,整体的社会环境也是这样,不过媒体一年365天都在搞八卦,我就想电影节期间你们严肃几天行不行。”
发布会的环节一样不少,媒体提问,导演回答,一切都按照流程顺利进行。而来到发布会的导演、演员们或许不会知道,在下面举手提问的记者,有些并不是来做采访的。
与电影节有密切接触的赵明透露,媒体对于竞赛单元电影兴趣寥寥,但是发布会又必须召开,为了不让嘉宾感到冷场,组委会不得不邀请一些电影节志愿者临时担任实习记者组织问题。
刘杰的前两部电影都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马背上的法庭》还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新片《碧罗雪山》花费了60多天完成,讲述了云南怒江地区少数民族僳僳族的村民生活。
“我喜欢跟那种社会思潮对抗,媒体说上海电影节如何如何糟糕,我就偏要过来试试。”刘杰说,“上海电影节我几乎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就打开电脑,上官方网站看了一眼,然后在网上填的报名表。”
电影提交之后就没了消息,刘杰觉得都已经没戏了。“因为按照国际电影节的惯例,一定是在公布名单前四天通知是否入围,你要签确认书。结果他们告诉我本来是20日开记者招待会,但我一直没收到答复,就觉得这事儿过去了。”
“记者招待会当天我又接到一个电话,问我如果能来电影节的话,能否可以提供35毫米的胶片拷贝?”刘杰回忆,“一个小时后我就写了一封E-mail,说会给35毫米拷贝。后来结果一公布真有我,但我一定比你们知道的还晚,因为我是在网上看到的,你们记者是在现场看到的。”
“其实上海电影节是对竞赛片剧组最大方的。所有的国际电影节,都只有导演的三天免费酒店,来回飞机票、吃饭都不负责。”刘杰说,“我可以一直住在酒店,还有一辆‘专属座驾’随时听候调遣,上海电影节在这方面真是全世界No.1的。”
但慷慨并不能掩饰电影节的尴尬。作为电影节的最主要部分——竞赛片,依旧得不到必要的关注,新浪娱乐向京、沪、粤三地的主流日报记者、一家主流周刊、一家主流电视节目,以及一家专业电影网站的记者进行了调查。所有人都最多只参加过一次竞赛单元电影的发布会,那就是李连杰主演的《海洋天堂》,除了《海洋天堂》外,绝大多数记者只看过不到一部的竞赛片,而这部电影还是在各地之前举办的媒体看片会放映过。
刘杰将这种情况比作“失焦”,“电影节的主体是好电影,上海电影节主体不明确。一个电影节好坏,是不是有名望都取决于竞赛单元。也许上海电影节走曲线救国的路线,现在把星光炒得熠熠生辉,但权威性越来越弱。”
“在三大电影节,只要入围了就是你的荣誉,直接给你贴一个金字招牌,所有人都是冲着那个去的。没有入围的话,你都不好意思去,去了就变成给别人捧场,去朝圣去了。”刘杰表示,“我们很怪,进不进这个电影节竞赛单元没关系,这是一个开放的Party,谁都能来。所以上海国际电影节变成上海电影联欢节了。”
“上海电影节是一个大平台,但这个大平台、这个舞台应该是上海电影节自己的,我让谁上台谁上台,显现我的权威性。但现在变了,电影节是一个搭台出租的,谁来我都欢迎,所有的客都反客为主,最后把自己挤的没地方了。”刘杰说。
在闭幕式上,《碧罗雪山》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三项大奖,两位小演员也获得了评委会的特别嘉奖。刘杰在获奖感言中感慨地说,“我对有些媒体不够关注我们表示失望。”
在颁奖礼的前一天,刘杰告诉我,“我知道《碧罗雪山》能带着上海电影节竞赛片的头衔,去好多别的电影节,让大家看一看上海电影节的片子质量也不错,这特别有意义。”
专题策划:陈弋弋 专题撰文:王玉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