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 创作是一场考试
过往职业:电线工
导演电影:《马文的战争》
电影理想:从此我是在拍电影,不是拍一部电影
许多导演在拍处女作时,都会想到那个最初打动自己的故事,常征也不例外。他早在进入电影学院之前就看过这部名为《马文的战争》的小说,他想通过影像去探寻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当终于有资金、能力去操控这个由来已久的计划以后,他又为这个计划的实施付出了漫长的等待与奔走,《马文的战争》上映以后,他也不再去纠结于票房,因为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了结了,后面的路仿佛就轻松多了。
一叶定未来
常征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很迷惘,成长在山明水秀的工业城市信阳,父母对他的寄望就是当一名工程师,后来他也如父母所愿考到洛阳学工程。在这一切看似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里,他茫茫然就到了大三:“那年的冬天,我看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突然开始考虑到前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喜欢工程,不愿意做工程师!”常征强调自己不是矫情,有时候那些决定人生的念头就是这样一瞬间被击中。
之后,常征看到了北电的招生简章,冲动地去报名,结果因为洛阳这边的书没读完,被退了回来,大学毕业之后,他一边在信阳电业局工作,一边继续备考,终于考上了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班。而这段在电业局工作的短暂经历,成为他进校后想拍青春题材电影的理由。
“做电线工的这一段经历,不管是当时我身处的时代还是我接触的人,都无比真实,我只想通过这段经历讲一个少年面对生命的迷惘。”后来因为拉不到投资,常征只能作罢。其实,在这一代出来的年轻导演里,都会有这种通过记录青春来抒发情怀的想法,只是他们面对的市场环境比当年的王小帅、贾樟柯更严苛,所以只能放弃。
对现实妥协
2001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常征早已放下当初想拍残酷青春时的意气风发,同学们都认为自己赶上了中国电影的一个低谷,常征考虑得更多的也是未来的艰难,但他明白,真正的艰难并不来自于这个不太稳定的大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尤其是创作时应该如何面对真实的内心。后来他回学校给师弟们做讲座时,还会用八个字提醒他们客观面对这个电影圈: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中国可能需要10万个工程师,但不需要10万个导演,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树立自己的风格,通过作品实现自己的价值,杀出重围才能活下来。”于是,他开始做一些小成本的作品,毕业那年执导的短片《春暖花开》获得香港电影神话基金优异奖,并入围加拿大多伦多、香港国际电影节等竞赛单元;2004年执导的贺岁片《笑里逃生》入围大学生电影节;2005年自编自导的数字电影《水之北》获得百合奖最佳影片提名。
常征的战争
常征说他的同学里“贫富分化”很严重,大家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耗在这个影视圈里了,只是有人选择为艺术献身,有人选择为生活低头,一旦做出选择,大多都很难再回头。而他自己从2001年开始拍出来的短片、数字电影很快就悄无声息,直到2006年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乱拍了,他想到了叶兆言的那本小说《马文的战争》。
为了证明自己的再创业思路,常征找了一部分钱运作,包括买下版权,可是过程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他到处说服投资人。从2006到2009这三年里,他除了偶尔接几个广告,将全部身心都投到《马文的战争》里,在这过程里,电视版已经火了。在压力最大的时候,常征越来越相信,一部电影的背后永远都是有股势力在推动着它前进,《马文的战争》这部个人化独立制作就是证明,所有创作者不计成本地去拼就形成了这股势力:影片在拍摄阶段,剧组经费有限,王姬等演员偶尔会自己掏腰包、翻衣柜为剧组省钱。
带着这种感动拍完《马文的战争》,常征有种高考结束的感觉,尽管影片入围了首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今年的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但他已没有力气再去关心市场的打分,他只知道自己从此是真正开始拍电影了:“‘马文’的上映,让我相信,艰难的总会过去,下一个十年会更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