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版《一九四二》带你重走历史

2012年11月09日18:03  大河网-河南商报 微博

  超过10万字的报道,河南商报纪实版《一九四二》都讲了什么?那段黯然的历史,真相又是怎样的?

  河南商报记者 李肖肖

  温故篇

  大量采访还原真实的1942年

  经过大量查阅资料以及采访当年灾民,纪实版《一九四二》将带你重新审视1942年。

  1938年,日军侵袭中原,即将进犯郑州,国民政府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西进,但造成了大量灾民。1942年开始,“水旱蝗汤”四灾接踵而来,河南地处抗日前线,灾荒中300万人饿死,300万人沿着陇海线向大后方转移。国民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对大灾置若罔闻。危难时刻,为了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国民政府“青天”参政员郭仲隗大会上为民请命,《大公报》记者张高峰不惜自身安危率先发出报道,《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不惜得罪在美演讲的宋美龄,让灾情大白于天下,宋庆龄则为了天下苍生献计献策。1943年,国民政府下令救灾,但此时仍旧蝗灾肆虐,救灾措施杯水车薪。大灾引发了巨大的“后遗症”,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进攻河南,中国军队惨败。

  行走篇

  一路向西,探访灾民逃荒路线

  从洛阳出发,当年的河南灾民一路向西,向大后方逃荒。因为迄今没有留下具体的逃荒路线,河南商报记者从洛阳出发,经三门峡、潼关,入陕西,过西安、宝鸡,再到甘肃,一路探访灾民西行的痕迹。他们大多年事已高,如今依旧乡音未改。当年,也有很多人在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对灾民进行帮助,比如豫剧皇后常香玉一路向西义演捐助,大荣纺织等众多企业收留救助了无数灾民。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生离死别,大灾荒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痕迹?商报报道将详细记录。

  反思篇

  天灾还是人祸,饥荒留下了什么 

  与记者张高峰、白修德、豫剧皇后常香玉等人“英雄救赎”同步发生的,还有一场更大的来自普通民众的救赎——在重大灾害面前,河南为抗日战争所贡献的军粮和兵员甲于全国。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牺牲自我成就苍生”的英雄壮举,更不会明白河南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而同时,这场大灾荒是天灾,更多的则是人祸。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又留下了什么教训?不忘历史,也是为了未来。

  有灾难,有本能,有坚忍,有人情,有英雄。这段历史,生动鲜活,是英雄的传奇,是命运的长歌。河南商报纪实版《一九四二》将为您详细呈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