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李建中
《一九四二》首日的票房近2600万。
对于很多中等规模的影片来说,已经是理想的成绩了,但对于一部投资近两亿的影片来说,前景似乎不算乐观,要达到华谊公司原本8亿的票房预期,更是相去甚远。
我是周末在外地一家影院看的《一九四二》。下雨,200人的厅大概坐了二三十人。当时就觉得有点凄凉:虽然从艺术性上说,影片自然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如果放映前两日只有这样的上座率,不能说是影片质量出了问题,只能说很多观众压根对这一题材无兴趣。
看完电影后,我有点忧国忧民地跟同事说,希望《一九四二》的票房能够守住,如果这部影片最后的票房不理想,那么中国电影接下来的路估计就难了。
“难”,不是说票房。
我的想法是:票房市场,虽然是经济因素,其实也传递了价值选择,而这种价值选择,最后又可能反过来左右中国电影的发展:《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微博]呕心沥血制作的作品。诚意的作品,至少该配得上诚意的欣赏眼光和票房回报。如果一部19年的用心之作,最后居然远远不及一部3个月就匆匆完成的 《非诚勿扰2》。那只能说,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价值选择,已经彻底坏了。
设想,《一九四二》最后败走麦城。那么,未来还有谁愿意投资此类严肃的历史题材?投资人会说:连冯小刚尚且做不到赢利,又有谁能做到?本就很彷徨的中国电影市场索性彻底投降,一心一意将电影市场锁定为青少年人群。资金也持续投向迎合这一群体的某类“成功”影片,重复去制作高成本的古装武侠、小成本的搞笑片、恐怖片等。
说穿了,中国电影市场本就算不上成熟的市场。但是,就算它不像欧洲、日本,有文艺片的一席之地,至少也该能够包容多元一点的商业片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