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汇聚了陈坤[微博]、张嘉译、范伟[微博]、江珊[微博]、刘仪伟、陶泽如[微博]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合家欢爆笑喜剧《愤怒的小孩》即将于1月29日上映。近日,影片导演黄雷接受记者专访,详细解读了自己这部电影处女作的幕后故事,也说到了自己的父亲、这部电影的监制黄建新[微博],“我们之间有不同意见,也会出现一些争执,但不会出现完全谈不拢的情况。”因为在他看来,父亲最大的优点是“特别能接受新事物”。
借鉴≠模仿
故事比《小鬼当家》更复杂
《愤怒的小孩》目前已举办多场试映会,口碑出奇地好,大家夸奖的一个集中点是“大人孩子都爱看”。对此,黄雷坦言这就是他拍摄该片的目的,“很多儿童片都过多关注孩子,忽视了家长的感受。家长在电影院里巨痛苦,又不能打电话,只能在那儿呆着。”因此,黄雷在拍摄之初就提出了“全家通吃”的概念,“对孩子来说,这个电影很新鲜,冒险的元素很丰富,也比较好玩,而成人的笑点可能来自于既有的经验,因为我们曾经都经历过这些事,小时候都干过这些事——我们都从中都得到过乐趣。”
对于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说,《愤怒的小孩》是中国版《小鬼当家》,黄雷承认两者有一定程度相似,“我是从学习的角度,从《小鬼当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也说,直接抄是不可能的,“人家的电影看着很棒,是建立在人家的社会价值、宗教信仰、家庭观念上的,我们和他们有很大的文化代沟,很难直接跨过来。”而且如果模仿痕迹太重,观众会看出来,“观众都有观影经验,一看就是你是抄的。”
于是,黄雷只借鉴了《小鬼当家》这类电影应该具备的元素,但故事完全不一样,“《小鬼当家》的故事是在家里,我们是在外面。我们把它搞得更复杂,整个是在一个社会环境里,而且是在一个连续移动的状态下。另外,我们的故事线也相对更复杂,一共有四拨人——孩子、贼、家长和警察,这四条线穿成一个故事。”
艺术≠小众
拍所有人看了都高兴的电影
很多年轻导演热衷于题材艰涩、气质文艺的作品,但黄雷的第一部作品却选择了一个阳光、快乐、通俗的题材。他把这归于自己大学学的是理科的原因,“我和从电影学院里出来的人想法可能不太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是学艺术出身的,就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理念、有自己的艺术主张,这些东西就会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种约束。我没有这种约束,我并不觉得我是一个导演系毕业的人、必须拍一个让别人看来自己是一个特牛的电影导演的电影。拍一个让别人看了高兴的电影——这才是我愿意做的事。”
黄雷比较排斥“这个导演拍的电影特作家”这种评价,“有时候你自己拍的电影是好的,但只有一小部分人接受,我觉这样的电影在价值认同上比较低;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更多人喜欢我的电影,我会很高兴——所有人都接受,说明他们都很认可我。”他希望自己的电影有商业元素,可以去在影院放映,“文艺的玩法,观众看起来会有一定的隔阂。我既然拍这种合家欢的电影,又是喜剧,应该是给所有人看的,不能有这个阅读门槛,因此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去掉。”
拍摄《愤怒的小孩》,黄雷的另一个动机是因为自己是孩子的父亲,特别想拍从儿童视点出发的电影,“做这种电影的时候,你做灰色或者是小众题材显然不行,因为你做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健康向上、正能量的东西。我们影响的是我们的后代,所以肯定是要做积极向上的东西。”
好玩≠好拍
拍孩子戏先得陪孩子一起玩
《愤怒的小孩》放映时笑声不断,但拍摄时黄雷没少遇到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主要演员都是孩子,而孩子戏在影视圈是出了名的难拍,“我们两个主演年龄都不大,女孩八岁多,男孩才四岁多,记住剧本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对我来讲,拍这个戏的收获就是拍小孩的戏你一定别着急,没有别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拿时间磨。”黄雷举例说,在拍一场戏之前,不能和孩子讲要拍什么,要说先玩两遍,在玩的过程中看孩子的表演,“孩子就是这样的,你越不约束他,他就越能给你惊喜。当然,也可能给你炸弹,这个是同等概率的。”在告诉孩子表演的方向不对时,也不能直接就说“你这个演得不对”,因为会让所有孩子演戏演成一个模式,“很多有孩子的电影或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电影,很多时候都很假,很多动作都像是指导出来的,孩子很机械、没有儿童固有的那种活力感。我们都是从小孩开始长大的,我们都知道自己小时候什么样,应该有那种野得不行、爸妈一开门人就不见了的状态。”
好在《愤怒的小孩》中明星云集,这对初拍电影的黄雷来说帮助很大,“他们的演技都在那儿放着呢,对导演来说,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你不用担心他们演得不好,你只需要去选择。因为他们给你的东西都是最优秀的,你只需要选择一个你想要的就可以了。”黄雷颇有些感慨地说,优秀的演员演五条就五条都很优秀,只不过感觉不同,“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动来找我,给我提供让我想象不到的更好的东西。有了他们这些优秀的东西,对于我的后期创作就会提供很多支持。”
低成本≠低品质
“高科技”设备黄雷也头回见
据介绍,《愤怒的小孩》的成本仅900多万,算不上高,但实际剧组的主创阵容至少是3000万级别的。其中除了著名演员外,幕后团队也是国内一流水准,比如摄影指导赵晓时就曾参拍过《建国大业》《梅兰芳》《鬼子来了》等诸多名作。此次助阵《愤怒的小孩》,也让年轻的黄雷学到不少经验,“比如我们拍追车戏时,我和年轻的剪辑师都想得特别天马行空,一晚上分了好几百个镜头,第二天拿给赵晓时老师看,他问‘你们想怎么拍?’我俩就说了一大堆,他什么都没说,表示可以让我们试一下。结果拍了一下午之后,我们发现照着我们的方法拍,拍10天都拍不完。我和剪辑师只好请老同志们来收拾残局。”
名角到场,家伙事也不能次。为了拍摄《愤怒的小孩》中的一些戏份,剧组动用了不少“高科技”设备。还是那场追车戏,黄雷告诉记者,追车戏都有一个跟拍车,牵扯到很多摄影工具,“比如固定摄影机的很多配件,都是我们平时很难见到的,比如我以前就没有见过‘减震头’。跟拍时,车的时速到五六十公里,摄像机的震动非常大,这就必须要在摄影机的固定位置上装一个专业减震设备。”而这个设备非常贵,因为使用量非常小,租金一天要两万多元,比摄像机的租金还贵,“一般只有拍大片才会使用这种设备,你把它绑在摄像机上,时速八十公里,画面也是稳的。”
父子≠纵容
黄建新监督儿子改剧本一年多
如黄雷所说,他的本科学的是理工科,考研究生才学的导演。这件事当时让他的父亲、著名导演黄建新大吃一惊。因为在父亲看来,学理工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生活,投身电影行业会有风险,但在黄雷看来,这件事水到渠成,“有很多导演之前并不是学导演的,选择导演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他也肯定会受到家庭影响——从小家族的文化环境就是这个环境。如果我父亲是个作家,我说不定会去写书,你从小就习惯这种表达方式,长大了你也会不自觉地去用这种表达方式。”
黄建新曾动情地表示,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并不多,这次一起拍电影,倒是爷俩第一次在一起这么长时间。黄雷面对记者,并不避讳他们的父子关系,因为“事实就是这样,遮遮掩掩反而会让别人觉得有什么似的”。坦言自己就曾是电影里那个“愤怒的小孩”的黄雷,非常珍惜和父亲的这次合作机会,哪怕身背压力,“首先他是监制,是我们这帮人的头儿,都得听他的,人家是领导;第二,这是我的第一部戏,父亲对我的要求比较严格,标准制定得会高一些……他以前拍的电影都非常大,而我拍的这部对我来说已经是尽自己能力达到的最大了,我害怕自己控制不好,或者拍出来的东西品质比较低,会让父亲失望,因此会有压力。”
不过,亲父子俩毕竟血脉相连,遇到问题沟通起来也比旁人快不少,“肯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毕竟不是一代人,看法上肯定不会太一样。我们遇到冲突是有话直说,不会出现完全谈不拢的情况。另外,我觉得我父亲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在他这个年龄段里面是特别能接受新事物的人,他不排斥新东西。”黄雷说,在拍摄时,父亲经常会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帮助,但在思维上还会向年轻人学习,并运用到电影中去。
黄建新为了帮助儿子拍摄《愤怒的小孩》,除了提供人脉上的鼎力帮助,请来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助阵,还帮儿子严把剧本关,一点不含糊。黄雷回忆说,这个剧本本来是自己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剧本写完后拿给一些业内人士看,大家都觉得不错,只有父亲黄建新把它拦下了,“父亲认为这个剧本的大方向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他告诉我说,可以给我找来赞助,但要我明白,投资方的钱不是白送的,要给人家回报,电影应该做的更有商业价值。”为此,黄雷开始修改剧本,每改一次都会让父亲看,结果一改就是一年多,连研究生毕业都延了期,“直到片子拍完之后,我才拿到了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