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片,中国人的爱与痛。
截至今晨零时,3D版《侏罗纪公园》中国票房已突破3亿(约4900万美元),超过它在北美市场(含加拿大)的4500万美元。
有趣的是,2D版《侏罗纪公园》问世于1993年,而中国的海外大片引进政策则始于1994年,因此当年它并没能在国内公映。
谁也没想到,20年后《侏罗纪公园》披上3D外衣来访,竟然在这里日进斗金。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20年,恰好是引进片在中国历经挫折、逐步成长的20年;记者统计发现,从1994年至今,进口片的票房在中国增长了351倍。其间,有许许多多比《侏罗纪公园》更精彩的故事。
引进片·目的 1994年 10部大片开启新篇
进口片的到来,最初背负着“拯救中国市场”的使命。
翁立是原中国电影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做了几十年电影宣发工作,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本来盛极一时——1979年全国观影人次高达293亿,到了1980年代,由于电视、录像带以及盗版的冲击,电影市场不断萎缩,全国各地的影院要么关闭要么入不敷出;至1990年代,全国的年观影人次已经只有3亿上下。
1992年,时任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采用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方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目的是用发行收入扶持贫困地区的电影事业。
1994年底,广电部终于批准这一建议,允许中影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后来被称为“10部大片”,其中美国占1/3,欧洲占1/3,其他国家占1/3,可如今已经演变成美国大片占绝大多数。
“10部大片”计划无疑给当时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影首先与香港嘉禾达成初步协议(当时香港电影还属于进口片),随即惊动了觊觎中国市场已久的美国八大公司。
经过长时间的商讨,1994年,中影与美国华纳兄弟达成协议,同年11月12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的发行方式引进的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和郑州等六大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 这便是进口大片在中国的开端。
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进口大片纷至沓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大片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
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进口大片份额从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大片的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提高到25%。再加上每年约30部被中国买断版权的批片。总的算下来,每年在中国公映的海外片已经有六七十部之多,平均每个月能有5部以上。
引进片·票房
从千万到近百亿 20年增长了351倍
1994年,《亡命天涯》在中国拿下2500万票房,这也是当年进口片的总成绩。
1995年,《真实的谎言》在国内卷走1.02亿,成为第一部票房过亿的进口大片。加上同年上映的《阿甘正传》、《红番区》等,进口片票房占总额的80%。
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疯狂拿下3.6亿票房,这一历史纪录保持了11年之久,直到2009年才被《变形金刚2》(约4.5亿)打破。
2010年,同样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1月4日与国内观众见面,虽然正值冬天,中国的北方冰天雪地,但竟然有观众通宵达旦排队,最终该片以13.78亿收官,中国市场第一次出现了2亿美元票房的影片,其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可以说,进口片在中国的成长历程,詹姆斯·卡梅隆是真正的开拓者,功不可没。
从进口片的年度总票房来看,1998年为14.4亿,《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就贡献了3.6亿,占全年总额的25%。1998年之后,进口片的票房在20亿以下起起伏伏。直到2009年,因为《变形金刚2》和《2012》的大卖,当年总票房历史性地达到27亿,2010年突破40亿,2011年突破60亿,2012年达到88亿,成功实现“三级跳”。
今年,进口片的票房总额预计会达百亿左右,但即便只按去年的88亿计算,与1994年的2500万相比,20年间增长了351倍。
引进片·票价
从15元到180元 涨幅为11倍
进口片数量相对较少,耗资巨大,往往成为票价的领涨者。
1994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为6元左右,但《亡命天涯》最高票价却卖到了15元(一般影院都是10元),而当年北京市民的月均工资为545元,只够看36.33次电影。
1998年,一线城市的平均票价已接近20元,但《泰坦尼克号》却在北京卖到了40元一张。2008年,中国引进的第一部3D大片《地心历险记》,票价被炒到80元一张,在1998年的基础上翻了倍。
2010年,平均票价已超过30元,《阿凡达》的IMAX版票价在一线城市一度卖到180元一张。
目前,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约为37元,好莱坞大片一般都在80元以上,IMAX版基本在120至180元之间。
20年间,引进大片的普通票价从10元到80元,涨幅为7倍;最高票价则从15元到了180元,涨幅为11倍。
2012年,北京市民的人均工资收入为5223元,约为1994年的9.8倍。而如果按180元的最高票价计算,5223元工资只够看29次电影,而1994年还可以看36.33次;相比之下,还是电影票价的涨幅大。
引进片·时间
从晚1年到超前3天 中国进入“先看”的节奏
《亡命天涯》1993年在美国公映,1994年底才来到中国,晚了一年多。
2003年之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放映的进口大片都是“老片”,时间要比美国本土晚1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2003底,好莱坞科幻巨制《黑客帝国3》在中国与全球同步上映,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同时与美国观众看到某部好莱坞大片。
2004年,第二部全球同步公映的电影《后天》敲定5月28日凌晨上映,但由于时差关系,中国观众先于美国观众12个小时看到该片。
2007年的《蜘蛛侠3》,中国的公映时间则比美国本土早了两天;2008年的《钢铁侠》,中国则比美国本土早了3天。
至今,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同步公映已成为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有提前公映的,时代真的不同了。
中国电影票价的历次上涨情况
1949年-1985年 票价0.2元-0.35元
1986年-1990年 票价1元-6元
1991年-1995年 票价6元-50元
1996年-2005年 票价20元-80元
2006年-2010年 票价30元-150元
注:以北京市场为例,按大致票价计算
进口片·战况
从占8成市场到冠军失守
延续传奇有难度
1994年初来中国之时,进口片除了“自相残杀”,国产片不是对手。
1995年,《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贡献了80%以上的全国票房,成龙主演的《红番区》虽然拿到8000多万票房,但它的身份也是进口片。
记者统计发现,2001年之前,每年中国市场上的票房冠军均是进口片。1998年,《泰坦尼克号》拿下3.6亿,国产片票房冠军《不见不散》仅有4000万元,相差近10倍。
但由于进口片对市场的刺激,中国电影人也找回了一些勇气。2000年,于本正执导的《生死抉择》拿下近1.2亿票房,远远超过当年的进口片票房冠军《精灵鼠小弟》(2080万),国产片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2002年,《英雄》狂卷2.5亿,将当年的进口片票房冠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5900万)甩出好几条街,国产片从此成为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对手。一直到2006年,国产片连续5年成为票房冠军,力压进口片占据上风。
近几年,由于引进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业界一度高呼“狼来了”,尤其是2010年的《阿凡达》,将国产片打得体无完肤。
到了2013年,《泰囧》、《西游·降魔篇》、《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国产片,把《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生化危机5》、《虎胆龙威5》、《魔境仙踪》、《巨人捕手杰克》等一批进口片打得无还手之力。
进口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如何挽回中国观众的心。
a34、a35文/记者 喻德术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