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前天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召开。有趣的是,此次学术年会看上去很“年轻”,因为它营造了一个新名词“轻电影”,其用意是概括今年青年电影导演群体爆发的现象。不过,专家们表示,“轻电影”这个新概念也躲不过“老规矩”——以电影质量为根本,不能看轻了思想。
得“轻”者,得票房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截至10月25日,电影市场已经有176.77亿元的票房,一批青年导演异军突起,作品不断创造票房佳绩。《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都创造了票房佳绩。这些作品的集体爆发说明了新生代电影人正在逐渐形成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执导或者编剧的影片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喜剧色彩浓厚、有内涵,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也引起了业界的重视。昨日,看似严肃持重的中国电影学术年会也特意将这个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来探讨,将这些青年导演拍摄的电影称为“轻”电影。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辉认为,当下这批“轻”电影之所以能赢得票房和口碑,在于他们关注了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现在很多人自嘲为‘屌丝’,这反映了民众的一种弱势心态,这都和当下社会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如果电影能够契合民众的心理需求,一定是有票房的,比如《泰囧》就帮屌丝们打开了一个发泄的出口。”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汪天云认为,年轻人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支持者,得年轻人心者必得票房,而市场是一把利剑,剑锋之处就是话题,所以能引起年轻人关注的话题电影就会受到观众的关注。
“驾轻就熟”还欠火候
尽管不少新生代导演的“轻”电影收获票房口碑,但也有专家认为当前的“轻”电影也还存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辉认为,最好的电影就是形式和内容兼备的电影,“轻”电影在内容方面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从电影艺术的形式上来说,还有很多需要锤炼的地方。
出品了《将爱》和《失恋33天》的小马奔腾和非常完美影视的相关人士均表示,如今的年轻观众喜欢通过微信、微博来获取信息,这也使得“轻”电影过度依赖于网络营销,甚至以此为成功的“赌注”而遗忘了电影本身的价值,“所有票房好的电影都是因为与生活相关,接地气,电影还是应该以内容为核心”。
对此,编剧、导演张弛也认为“轻”电影在票房、市场上虽然得到认可,但电影却不大重视故事和内容,这样的“轻”尚不是驾轻就熟的“轻”,而是对于电影的掌控能力还有些“青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强认为“轻”电影目前还有“避重就轻”之嫌,近来的电影只是在现实生活表层蜻蜓点水,并未出现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对于青春成长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对于这样的“轻”,应该进行警示。
不是人微言轻,而是举重若轻
作为“粉丝电影”的典型,《小时代》今年交出了漂亮的票房成绩单,但是,影片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专家们表示,轻电影不意味着“人微言轻”,而是有着重大的责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尹鸿认为,“轻”电影表达新的个体意识,从个体出发,尊重个体权利,但也不能忘了义务——需要传递正能量。
导演金依萌也赞同“轻”电影不仅仅是供人娱乐,“人如其文,一个编剧或者一个导演想要表达的人生观会在电影里表现出来,我认为也正因此,好莱坞的电影能够发展这么多年还是这么成功,是因为好莱坞电影一直在传达正能量,它在传达真善美,好人一定有好报,坏人有坏报,还有就是不虚荣,怎么面对真正的感情,面对爱情,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都做出最好的、有价值观的抉择”。
导演尹力认为,如今,非电影传统的资本进入电影界的越来越多,趋利的倾向、娱乐的倾向是最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在这样的潮流中应该更加保持中国电影好的传统,表达正确的价值观,让资本与内心能够合力抵达光明的一面。
汪天云也认为其实轻和重是很辩证的,“真正聪明、智慧、有能量的人,他可以用最轻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最重的收获。我们的电影还是要承上启下,轻重要结合,就像谢晋导演曾经讲的雅俗共赏一样,不能绝对化”。
文/本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