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法国电影回顾展专题 >正文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05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2)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4:06 新浪娱乐

  法国电影告别无声时代是在1930年前后,三十年代对法国电影来说是十分重要,主要是由于出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几位代表人物如让-雷诺阿、马塞尔-帕尼奥尔,让-维果(见第四单元)等人的影片都将出现在本次影展中。

  让-雷诺阿(1894—1979)的大名已为我国广大电影工作者熟知,本次影展选择了他的两部影片:《乡村一角》(Une Partie de campagne,1936年出品,1945年上映)是根据莫
泊桑的小说摄制的“辛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文版,第334页),被广泛用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金马车》(Le Carrosse d’or,1953)是让-雷诺阿的晚期代表作,这部投资巨大的豪华古装片,讲述了十九世纪一个意大利剧团在西班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的演出过程中,美丽聪慧的女主角与当地总督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

  M-帕尼奥尔(1895—1974)原是作家,创作了许多舞台剧本,三十年代初期,他在完成舞台剧本马赛三部曲(《马里尤斯》、《法妮》、《恺撒》)的创作之后,对刚刚出现的有声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宣称剧作家从此以后可以“把戏剧装入罐头了”(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68页)。于是,他陆续将马赛三部曲搬上银幕,并且获得了极大成功。《马里乌斯》(Marius,1931)是三部曲的第一部,由M-帕尼奥尔和A-柯尔达共同执导。M-帕尼奥尔具有非凡的讲故事的才能,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乡土情结,创作灵感主要源自他对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风土民俗的记忆(章乐天《凝视彼岸的家园》,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8月29日第8版)。

  四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因遭到战争的破坏而缺乏生机,然而这个时期依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比如,亨利-乔治-克鲁佐导演(1907—1977)的《乌鸦》(Le Corbeau,1943)就是其中之一,这部情节惊险的侦探片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故事发生在外省的一个小城,一封署名“乌鸦”的匿名信闹得全城惶恐不安,每一个居民都被怀疑是这封神秘匿名信的作者(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109页)。让-谷克多(1889—1963)的《美女和野兽》(La Belle et la bête,1946)是根据17世纪的故事改编的神话舞剧片,画面模仿当时绘画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拒绝对画面进行光学加工,一流的技术顾问、摄影师、化装师的加盟使影片的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118页)。

  第二单元:新浪潮之母

  本单元的设置是为了向一位年轻的老导演致敬,她就是长期以来享有“新浪潮之母”美誉的阿涅斯-瓦尔达(1928年生)。关于这位受人尊敬的大师的情况,《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曾经以大量的篇幅加以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只想补充一件她与本次影展有关的事情。1956年,瓦尔达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并在这个过程中拍过数千幅照片,2005年3月,她将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到北京进行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下面介绍她给本次影展带来的9部影片(以出品年代为序)。

  《穆府的歌剧》(L’Opéra-Mouffe,1958)可以说是一个怀孕的女人的日记,记录了巴黎一条叫穆府达的老街的日常生活景象,此片的拍摄缘自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实验电影展组委会向她发出的参展邀请。她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街道拍摄这部影片的,片名来自德国导演乔治-威廉-派伯斯特改编自布莱希特歌剧的影片《四文钱的歌剧》。她在回忆拍摄经过时说:“由于当时我怀孕,于是影片正好回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穆府附近,一个怀孕的女人该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法国外交部与电影手册杂志社编《阿涅斯-瓦尔达影片目录》,1994年出版)。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1962)表现了年轻漂亮的女歌手克莱奥在等待医院检验报告(以确诊是否患了癌症)的两小时中,怀着恐惧与焦虑在巴黎街头漫游,并逐渐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的过程。影片结尾,克莱奥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位即将返回阿尔及利亚战场、同样面临死亡威胁的法国青年士兵,两人结伴来到医院探听化验结果,尽管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但这时的克莱奥已能坦然面对命运。本片以大胆的创意、灵活的手法和出色的表演,成为最能代表瓦尔达早期美学趣味的影片,也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作。这部影片产生了持久的轰动效应,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仍然散发着魅力。美国当红女星麦当娜多次观看了这部影片,试图依照美国风情予以重拍,并决定亲自饰演克莱奥,而且曾经多次跟瓦尔达一起修改剧本,但这部影片至今没有拍成(艾利森-史密斯《阿涅斯-瓦尔达》,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02页)。

  《扬科叔叔》(Oncle Yanco,1967)拍摄于美国,瓦尔达在美国为她导演的影片《轻佻的女人》作宣传时,听说旧金山附近有一个与自己同姓的非常有趣的老人,也就是片名中所说的“扬科叔叔”,于是瓦尔达就去拜访他并为他拍摄了这部短纪录片(法国外交部与电影手册杂志社编《阿涅斯-瓦尔达影片目录》,1994年出版)。

  《尤利西斯》(Ulysse,1982)通过对一幅老照片的主人的寻访,探讨了时间、历史及影像资料的意义。本片拍摄于1982年,那时瓦尔达正在为法国国家摄影中心拍摄170集系列片《一分钟一个影像》,目的在于介绍著名的摄影师及其作品,其中包括她自己和她拍摄的摄影作品。有些评论家认为,瓦尔达的真正才能也许更多表现在她的那些以寻找为主题的短片中,本片就是这类短片中的一部代表作。

  《流浪女》(Sans toit ni loi,1985)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惨死在荒郊野外的遭遇。这个女孩本来是有工作的,但是不知何故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在她四处流浪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像她一样的年轻流浪族。1984年左右,法国出现了“新贫阶层”这样一个名词,舆论开始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年10月,瓦尔达在报纸上无意间看到一整版关于梧桐树病虫害的报道,于是就去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个浑身散发臭味的女流浪者,她就是影片《流浪女》的主人公的原型。本片是瓦尔达进入创作鼎盛期的重要作品,荣获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南特的雅各》(Jacquot de Nantes,1991)以纪录与虚构交织的手法表现了雅克-德米青少年时期的电影艺术生涯。“雅各”是“雅克”的昵称,因为雅克-德米后来成了瓦尔达的丈夫,本片是瓦尔达为纪念德米(详情见后)去世而拍摄的。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