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金球奖是奥斯卡的逆向风标?

2013年01月15日15:06  新闻晚报
本-阿弗莱(资料图) 本-阿弗莱(资料图)

  晚报记者 于音 报道

  金球奖之夜,本·阿弗莱克逆袭了,《逃离德黑兰》胜出了,奥斯卡的提名更遭人“鄙视”了。70岁的金球奖仿佛在向85岁的奥斯卡喊话:你老了,跟不上了节奏了!如今再说金球奖是奥斯卡的方向标,恐怕已毫无说服力,因为这风明明就是逆向的。

  金球奖还是风向标吗?

  谁也不会想到,本·阿弗莱克在被奥斯卡提名无情“忽视”后,会在金球奖上一路“逆袭到底”,政治惊悚片《逃离德黑兰》不仅为小本赢得了最佳导演奖,也拿下了最佳影片奖。这好似给了奥斯卡一记响亮的耳光,而曾经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也和学院渐行渐远了,金球的风到底在往哪里吹?

  影评人“老大爷暗夜骑士”一语道破真谛:“金球奖现在已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逆风向标,基本没有参考价值。”而影评人毕成功则表示,金球奖的评委来自媒体,他们和评论学会大奖的影评人评委一样都是“局外人”,而奥斯卡的评委则是行业内的人,他们相比“局外人”永远都是后知后觉的。

  金球奖的选票来自于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近90位成员,其中大部分为在好莱坞常驻的外国自由撰稿人,他们当中很少有供职于全球顶尖媒体的全职外国记者。有美国影评人指出,其实行业内并不待见金球奖,但因为金球奖可以帮助各大片商继续开拓市场,所以无论明星还是制片人都乐于参与这个盛会。

  但对比近些年金球和奥斯卡的重合度,金球最狠的一点就是“最佳影片”必另类。像2006年《断背山》拿下金球最佳影片,但奥斯卡把奖给了《撞车》;2007年的金球最佳影片是 《通天塔》,但奥斯卡钟情的是《无间道风云》;2009年《生死朗读》荣膺金球,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笑傲奥斯卡;去年《后裔》赢得金球评委青睐,但默片《艺术家》却在奥斯卡上翻盘。所以说,“局外人”看电影的口味和“学院派”还是有差距的,奥斯卡评委中一部分固执保守的老家伙完全不会受金球影响。

  不过,说到真正对奥斯卡有影响的还是行业内奖项。毕成功告诉记者,接下来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演员工会的颁奖决定着奥斯卡大奖的走向,因为很多工会中的评委同时也是奥斯卡评委,如果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都把大奖给了《逃离德黑兰》,那么它问鼎奥斯卡的希望就很大了。但如果《林肯》在接下来的工会奖项评选中胜出,《逃离德黑兰》就很难笑到最后。显然,再说金球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已经毫无意义,媒体人永远只能作为“局外人”看热闹,他们不会改写行业内的游戏规则。

  《逃离德黑兰》究竟有多牛?

  事实上,《逃离德黑兰》早在金球奖前就火了,更确切地推算,影片在最初亮相去年9月的多伦多电影节后,就有媒体人和影评人惊呼: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它了!

  如果单看故事,你可能会觉得影片流于俗套,影片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真人真事,一位中情局特工冒充电影人将困于伊朗的美国人质成功带离德黑兰。但影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观众一边能体会政治惊悚片的刺激,一边又能体会到好莱坞拍电影的神奇。而影片大量使用的平行剪辑又成为一大点睛之笔:这边的好莱坞还在为 “伪装”电影 《阿尔戈号》(Argo)开新闻发布会,一个个假装的演员、编剧等主创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剧本;那边的伊朗则在大肆声讨美国,并强烈要求美国将奢靡腐朽的末代国王沙赫交由伊朗人处置。而整个解救人质的过程也好似生死时速,人质的身份被伪装成来伊朗取景的加拿大人,不到最后飞机成功飞离伊朗领空,观众心头悬着的石头也无法落地。

  而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差一点就放弃这个解救计划,中情局负责人一句 “把6个人质拖到大街上斩首会引发全世界公愤,但如果人质在机场被发现并被处决那是国丑”也是超级有力量的一句话,政治面前,是选择“公愤”还是“国丑”?政治面前,是牺牲人质还是拯救同胞?好在人性深处的闪亮光辉让美国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时候你会发现,只谈生命不谈政治的影片是“胡扯”,历史和现实远没那么简单。 《逃离德黑兰》恰恰没有任何政治盲点,政治是导火索也是消防栓,影片最后将一切归功于美国的好盟友加拿大,这是政治需要;立功的中情局特工授勋都要秘密进行,这也是政治需要。

  但即便“政治元素”贯穿始终,《逃离德黑兰》仍被毕成功赞为“典型的政治惊悚片”,而影片的胜利可以说是类型片的胜利,这和《泰囧》的成功是相似的。而且《逃离德黑兰》加入了喜剧元素和黑色幽默的东西,观众在审阅政治事件之余,还能体会到看好莱坞娱乐大片的乐趣,这恐怕就是神作和闷片的区别。

  阿弗莱克的功力有多高?

  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本·阿弗莱克是詹妮弗·洛佩兹的前男友,是詹妮弗·加纳的老公,而且是个不怎么成功的好莱坞演员。或许很少有人能记得,还在青葱岁月的阿弗莱克曾和马特·戴蒙凭借《心灵捕手》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阿弗莱克本是才子出身,奈何投错“演员门”,但做导演却是深得认可。 《逃离德黑兰》是阿弗莱克执导的第三部长片,影片故事背景涉及中东关系,而阿弗莱克正是毕业于洛杉矶西方学院中东问题研究专业,他本人也长期参与民主党参议员竞选活动,绝对是半个政治圈人士。

  阿弗莱克曾坦言,自己一直很关注中东问题,当他知道了CIA组织、策划的Argo事件时,就决定要拍这部电影。 “这是我的领域,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 ”而阿弗莱克的导演功力也的确令人折服,毕成功表示,“如果说当年《社交网络》的故事、剪辑等方面明显超越其它方面,那么《逃离德黑兰》在每个方面都相当流畅。 ”结尾字幕部分还放出了对比照片,六位“人质”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像到不能再像,阿弗莱克的还原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弗莱克还扮演了解救人质的特工,片中的他留着络腮胡子,有着超乎寻常的冷静,观众也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入戏的。

  毕成功同时提及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大腕,他就是和阿弗莱克一起上台领奖的乔治·克鲁尼,他也是阿弗莱克最该感谢却忘了在台上感谢的人。作为影片制片人,克鲁尼搞定了很多事情,包括寻找资金、协调演员等等。而在最开始,这个故事是克鲁尼自己想拍的,但他大度地让给了阿弗莱克。可以想象,如果这个片子出自克鲁尼之手,依旧会很出色,但不管怎样,男人之间的 “成全”造就了一部成功的片子,也成就一段影史佳话。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