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底,我将在北京主持一场原生态民歌公益演出,这场演出的名称叫做“天籁之歌”。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我想用“天籁”这两个字来形容民歌,是很恰当的,但是如果从民歌的精神角度出发,我倒觉得用“大地之歌”更加妥帖。
前年在浙江仙居,举办第一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之前,我正在山西搜集民歌,在那里有一个名叫石占明的羊倌,他的歌彻底打动了我,于是我推荐他参加了比赛。之后那个羊倌
放下自己家中的羊群去到浙江比赛,随便一甩牧羊鞭,就拿了个大奖回来。这在他居住的那个县城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祝贺和迎接的大红条幅挂了一个月,而当一些人采访这个羊倌,问他最想要的是什么东西时,他回答到:“我想要一件真正的西服。”
在今天,我们的民歌艺术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常做这样一个比喻,今天的中国象一辆急速奔驰的列车,而民歌就好象是摆在列车窗边的一个纸杯,只要列车的车窗一打开,你一把抓不住,这个承载着我们真挚感情歌声的纸杯就会被一下子刮到窗户外面。
而民歌的危机究其根源,就在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民歌的破坏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这尤其危险。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原本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眼界一天比一天开阔,他们通过电视看到了外面世界精彩的生活,于是他们向往并且开始学习、追求那些精彩的生活方式。对新鲜生活的渴望自然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这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我们不能说,为了保护民歌,就去要求唱民歌的人们不可以过现代生活,不能要求他们把先进的农耕机、机械渔船扔到一旁,仍然去一边用手插秧一边唱插秧调,或者非坐着老旧的木船在凶险的江面上打鱼。社会进步的力量是我们所无法阻挡也是不应当去阻挡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只有尽量的去抢救、去收集、去保留那些美丽的民歌,不让这些真挚的艺术永久的流逝。
古董瓷器花瓶都过时了,现在人们都用塑料或者合成制品,但是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它过时就把花瓶抛弃到垃圾堆里,相反,他们的主人都会很珍视它们,当作珍宝摆在客厅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它美,美的东西所有人都不会抛弃。我想在北京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北京的城墙,曾经的历史见证,一份民族情感的承载。所以我想说,我们不应当让我们民族的歌声成为我们心中的遗憾,不要让民歌成为又一个消失的北京城墙。
简历:
田青,男,1948年4月7日生,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革”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农村插队务农4年。197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艺术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