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马奖与台湾电影:起步(1957-196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9:26  新浪娱乐

  起步(1957-1962):

  作为目前的一个重要华语片电影奖,其来自于五十年代中期举办的台语片金马奖。1957年11月1日,首届《台语片影展、金马奖与银星奖》举办,最佳影片与最佳音乐空缺,由张英导演的《小情人逃亡》则获得最佳导演与最佳童星两大奖项成为最大赢家,何基明的名作《青山碧血》则荣获最佳编剧(《青山碧血》也是何基明最为遗憾的一部作品,因为影片的场景涉及到当年的日占时期的历史,但不能实景拍摄),而演员小雪获得荣誉奖与银星奖……在2006年举办的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便包括了纪念台语片五十周年的特别单元。

  台语片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是台湾电影中的主流,尽管在1949年到1954年之间并没有出现台语片,而1955年也仅是出现了2部,但因为何基明导演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意外成功,台语片在1957年、1958年时数量达到了62部,远远的超过同期的国语片,而形成了台语片的第一次高潮(当时香港电影界甚至也为了进入台湾电影市场而拍摄台语片迎合台湾的观众)——“形成这一高潮的因素,是因为在自由中国的全部一千万人口之中,本省同胞要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其中有超过半数的中年以上或者教育水准较低的人们,对于国语影片和外国影片的欣赏程度,远不如对台语影片较易吸收和接受”,如当时影评人钟雷所说。首届台语片金马奖的举办,正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台语片在当时的流行。

  台语片金马奖举办到第二届时改名为金鼎奖。不过,因为当局部门的相关政策逐步的趋向于国语片(当时所说的国片,主要是指国语片),而台语片本身是经济、电影美学简单化时的产物及市场的混乱使得出现了大量跟风粗制滥造的作品,国语片的年产量在1958年开始逐步的上涨,再加上屠义方接任“新闻局电影检查处处长”,金鼎奖被进行了再次的改革,改名为金马奖,并在1962年10月31日晚上颁发了首届颁奖典礼,由《星星·月亮·太阳》、《千娇百媚》、《杨贵妃》、《台风》等作品获得各大奖项,而从获奖名单来看,国语片占据了这时期的主流,取代了台语片的地位。(1962年到1968年是台语片的第二次高潮,但整体上并不能撼动国语片在台湾的地位,就如卢非易所说,“社会变迁推动着台语、国语两种电影走向不同的道路。台语片在六十年代里,充分发挥和用尽了它的可能性,并随着这个年代的结束而黯然消逝”。)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金马奖的主办方是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参加评选的则是“新闻局”官员以及大公司的老板财阀,再加上香港电影的冲击比较大(如首届获奖的不少作品都是香港电影),这时期的金马奖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无论如何,这为台语片逐渐没落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台湾电影,也就在这种处境中,艰难的寻求着突破发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