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马奖与台湾电影:延续(1984-199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9:26  新浪娱乐

  延续(1984-1994):

  金马奖本来一直是由台湾“新闻局”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的评奖活动,但由于前面所说的由于政治与大财阀老板的介入等因素,其评选结果常会为人诟病。而从1984年开始,金马奖由台湾的民间电影社团轮流主持,评审人员则由各社团推荐,不过因为来自各人的经历、观念等有所不同,所以在对待某些问题某些影片上难免意见不同,甚至出现尖锐的对立,尤其是台湾的八十年代兴起的新电影,如1985年的《童年往事》只是获得金马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女配角,但在同年举办的亚太影展上却获得最佳影片。还有《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在国外影展中获得不少的肯定,但在金马奖上反响甚微,即使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也仅是获得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陈松勇)。

金马奖与台湾电影:延续(1984-1994)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

  1985年的金马奖进行了两项的改革,一是在评选后将投票数和评审意见全部公布,二是把以往评审标准中的“主题意识”等栏的百分比删除(以往占25%的比例);1989年时在新闻部门的主导下,又改名为“金马国际影展”(后来1992年开始又改名为“台北金马影展”)。应该说,数次的变化也反映了金马奖的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向,评奖过程逐渐的公开公平,而得奖的影片也有越来越多的港片的参与。

  这时期的台湾电影也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一方面是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另一方面随着由胡金铨、李行及白景瑞三大导演执导的《大轮回》的票房与口碑的双输标志着来自于六十年代的电影界的电影人的没落,“它不仅标示出两代导演的交棒点,也同时预示台湾电影将走向另一种美学时代。从这里,古典叙事与‘影戏’传统逐渐退位,作者论与电影风格登场,台湾电影进入新的创作年代,一个以光影写历史的年代”,如卢非易所说。但新电影并非完全的否定了李行他们的传统电影的意义,影评人廖金凤就曾经评论说,“台湾电影美学的传统而言,台湾电影的‘写实’特质,无疑的在健康写实电影的拍制,首次旗帜鲜明的标榜宣扬‘写实’取向的电影创作,影响所及,明显展露于台湾八十年代兴起之‘台湾新电影’电影风潮。‘台湾新电影’之崭新意义,与其说是反省并且悖离于七十年代的僵滞电影文化,不如说是奠基于健康写实电影传统,在电影创作上‘写实’美学实践的全新出发”。

  这时期的台湾电影,在新浪潮的影响下,一方面推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如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王童的《稻草人》、《无言的山丘》等,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并获得不少的电影奖项,如1984年,有《西施》、海滩的一天》等八部电影参加卢森堡的台湾电影周,并有《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风柜来的人》、《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等作品参加国际影展,《悲情城市》、《爱情万岁》还先后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不过,从1988年开始,也是台湾电影进入低谷期的开始。台湾的电影业非常的不景气,中影也因为《落山风》、《阴间响马-吹鼓吹》的票房失败而第二代新导演的栽培也以失败告终,台湾电影市场甚至成为韩国片最大的出路,因为台湾本土电影严重缺乏。第二年,台湾的制片重心更是移向香港,台湾的电影市场几乎被香港电影所占据。

  这时期,金马奖走向了国际化,台湾电影也逐渐步入国际影展,但是在本土电影院的状况却却越来越没落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