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马奖与台湾电影:低谷(1995-2007)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19:26  新浪娱乐

  低谷(1995-2007):

  从1995年开始的金马奖,尽管香港有香港电影金像奖、金紫荆奖、电影评论学会奖,内地也有金鸡百花奖之类,但它依然凭着数十年的历史,成为华语影片的最重要电影节之一,并逐渐的呈现出一种“大华语”的现象。

金马奖与台湾电影:低谷(1995-2007)
《女人四十》获1995年第3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预示了金马奖真正走向了“大华语”的圈子

  1995年第32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是许鞍华的《女人四十》,这也是从第三届开始的第三部获得最佳剧情片的香港电影,尽管最佳导演还是台湾的本土导演侯孝贤,但是,还是预示了金马奖真正走向了“大华语”的圈子;而1996年的最佳剧情片是大陆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并获得最佳导演),这是金马奖的前所未有的事件。此后的金马奖,几乎重要的奖项都是被香港电影所瓜分,包括2006年举办的第43届金马奖,因为蔡明亮的宣布不再参加金马奖的评选,而内地的《吴清源》也因为某些缘故而不能参加评选,使得几乎成为港片的天下了,而2007年举办的第44届,尽管李安导演的《色·戒》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新演员、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造型设计等多项大奖而成为最大赢家,但这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台湾电影了。

  这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潮,则是一群借助于台湾电影辅导金而崛起的年轻导演们的年轻化作品,即新新电影。“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电影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跨出新电影阴霾的杨德昌与侯孝贤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戏梦人生》呈现锐不可当的艺术企图心。同时李安、蔡明亮等新锐导演,分别以沉稳、创新的叙事语法,凭处女作获得国内外影坛高度瞩目,一股新电影潮流似乎隐约成形”(胡延凯:《从新电影到新新电影》)。不过,这批新导演们对于电影的热情更多在于影片的“自恋化”,而并非是普通观众与市场,甚至不少的作品是为了入围、获奖各大电影奖,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影展电影”。

  新新电影的“共同特征是追随自我感觉,无政治社会道德的包袱,抛弃怀旧的历史或时代情怀,只关注现代青少年的感情。它们的故事性弱,也不拘泥于传统叙事结构,但却各自追求其笃信之风格或视觉语言,有浓厚作者电影色彩。它们告别了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年代,停止八十年代电影常见对侯孝贤作品的反刍,停止怀旧或关照历史苦难,反而关心今天青少年生活的彷徨或冷漠。新人类电影呈现许多上一代所不熟悉的生活态度与感情逻辑,不懂得这一代青少年情感的人可能不容易懂得这些影片的精神”(卢非易《新人类电影出现,向上一代挑战》),但这类作品也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台湾市场的大行其道的外来压力与自身的追求个人风格而忽略观众需求的双重“折磨”里失去了本土市场,台湾电影成为了“辅导金电影”、“影展电影”的注脚。

  台湾电影在这十来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在低谷中挣扎着,尽管偶尔还会有杨德昌、侯孝贤、李安、蔡明亮等导演的作品面世甚至影展扬威,但电影与观众,却越来越远了……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