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忘却的纪念
那个年代,他们意气风发,那个年代,他们正当年轻,照片已泛黄,更多的,是随着一个个人的去世而尘封,从仅有的这些照片里,我们仍旧能够窥见,那一个独立时代的喜悦。杨德昌、侯孝贤、吴念真、小野,或者明骥,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日渐老去,成长的轨迹里,抹不去的,是那个年代的记忆,台湾新电影30年的纪念,为他们,也为我们。
杨德昌旧宅,电影宣言发源地。
小野、朱天文、吴念真、侯孝贤与杨德昌(1988年新加坡台湾新电影回顾展)。(图片引自麦田出版《翻滚吧,台湾电影》,照片提供:小野)
电影《麻将》代表团参加柏林影展时在车上的合照,前排左边是陈博文夫妇,右边是杜笃之夫人(右一)与余为彦夫妇。照片最左是《独立时代》男主角王维民。(图片提供:远景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明骥、杨德昌与陈坤厚。(图片引自麦田出版《翻滚吧,台湾电影》,照片提供:小野)
《牯岭街》片场,杨德昌与扮演小四父母的张国柱及金燕玲。
张毅指导《玉卿嫂》拍片现场。
杨德昌拍摄《一一》时候的现场照片,据张洋洋介绍,这时候的杨导黑面是因为生气了。(图片提供:张洋洋、凤凰网娱乐)
电影背后的痕迹
有人说,文字比影像更有价值,对于文人而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导演,他们大多是文人。他们喜欢音乐,喜欢美术,更喜欢文字,他们会把日积月累的心情积累下来,他们平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回到家去,会心思细腻地给彼此写几句寄语,他们的剧本很讲究,他们的分镜头很细致,这是一个文人当道的电影时代!
杨德昌关于《一一》的手绘分镜头之洋洋拍照遇到邻居的场景,与洋洋和同学往楼下扔水丢在教导主任身上的镜头。(图片提供:张洋洋、凤凰网娱乐)
当年杨德昌写给摄影师陈博文的信。(图片提供:远景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责编: sam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