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上海电视节清冷又迷惘

2013年06月13日08:58  新京报
新京报漫画/师春雷 新京报漫画/师春雷

  【上视节观察手记】

  市场在分化,人人都看得见;但将来的市场会是怎么样的,所有人都很迷惘。市场混乱、行业低谷、前景未知,上海电视节上,持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少。

  虽然每年媒体都会用“星光黯淡”、“冷清”来形容各类电视节,但对已经五年准点来上海打卡报到的我而言,2013年电视节依然冷清的让人有些不适应。

  10日去注册拿资料,刊载着展商信息的《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场刊》有170页,虽然与2009年相比薄了很多,但与去年的厚度相差无几。然而,随意打开看看,一半左右的内容都是各式纪录片、电视节目,或者台剧、韩剧和港剧,内地剧目不过百部,全新首次曝光的电视剧不超过20部——这是自热闹的“上市潮”开始未曾见过的景象。

  记者们聚在一起,谈论起这次电视节,统一的感受也是“冷清”。因为举办数场发布会,华策影视门口人山人海,几乎吸引了全场将近三分之一的观众——像这样因为活动吸引人气的展位,往年总有若干家,今年却貌似只有华策硕果仅存。偌大的场馆,转一圈能够叫出来名字的影视公司寥寥,印象中老牌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小马奔腾、华谊、海润、华录百纳、慈文齐刷刷缺席,支撑起上海电视节的品牌公司则是那些办公地点在浙江、出品剧目常常被认为是“雷剧”的公司。

  电视剧的商业化、娱乐化潮流逆流成河,但这种潮流是真的席卷一切的吗?电视剧就真的这么成为廉价的文化与娱乐快消品了吗?我给不出结论,也不愿意给出这样的结论,在场馆里又欢喜又悲伤。

  在新锦江饭店高楼层,各大制作公司定了套间,门口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海报,客厅的电视台里播放着正在推销的项目,片花、毛片或者成片,忐忑或满心欢喜地等待这电视台、网络购片人员。想在那里坐定半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宛如“流水席”一般,一拨一拨的人轮换着来来去去;电话声此起彼伏。

  相对于制片方的忐忑与不安,购剧人员则相对淡定。在上海电视节开幕的前几天,华策已经举办了行业论坛,各大电视台的购片人员都飞了过去,聊天有吐槽,也有行业动向。有什么开拍的剧值得关注,哪些剧网络版权又卖了新高,哪些剧确定了播出档期,与之同期的电视剧能不能击败对手?收集信息,见见朋友比达成交易更重要。看到不错的片花或剧集,直接拍板买剧的少了,都说要回去再议、内部评分确定。电视台越来越强势,制片方这么说。然而对电视台而言,资本更强势。

  市场在分化,人人都看得见;但将来的市场会是怎么样的,所有人都很迷惘。市场混乱、行业低谷、前景未知,上海电视节上,持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少。针对传统观众审美标准打造的电视剧,在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容易出手,不少编剧、导演,出品公司愤懑不平,批评雷剧表达自我,可是在市场化的潮流下,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还有一些出品方则笑而不语,核心创意最值钱最容易被复制的电视剧生产行业,像守护商业秘密一样保护自己的项目不曝光、不被剽窃,也成了新的课题。

  有些人在坚守情怀,有些人在迎合市场,其实2013与往年电视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市场和商业貌似打击了坚守与文化,让不少人心中充满了挫败感。或许两种创作态度都能在市场上活得很好,才是健康的市场。

  □梅子笑(北京 媒体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