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体现,一直在能否于国际上获奖纠缠不休。把拍摄电影能在国外获奖当成最高目标的中国导演,其呕心沥血的作品,却又一次次遭遇在国外获大奖却在国内遭枪毙的可悲命运。
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但爱国人士义愤填膺,指责获奖的导演是靠“把中国人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博得洋人一笑。对待这些不亚于卖国求荣的
卑劣行为,他们认为与其说获奖,不如说丢人。
但是,从第五代到第六代,两代导演中均有不屈不挠者,继续把影片送出去。为此甘冒受罚,甚至不惜以相当一段时间不能在国内拍摄影片为代价。
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现象,在十余年来中国电影兴衰的巨大起伏中,却一直没有消失。到底“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难道非得以艺术观念与官方政策相对立为前提吗?
近日,屡次“走向世界”的导演陈凯歌,在回答关于中国电影走向国际问题时指出:我们应该更开放,虽然现在可以自由旅行,但是开放程度相当低,我们的精神状态是相当封闭的。我希望能有一个对世界更加开放的态度,而不是把目标定在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上。
具体到他聘用韩国摄影师,他回答:有人问我,中国这么多优秀摄影师,为什么要用韩国人?你看西方电影的组合绝对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绝对没有人问“为什么法国电影用的是德国摄影师”,因为他们开放够了,才有欧共体,共同体就是容纳和接纳各种文化。如果要问什么类型的电影能走向国际,那就是敞开你心灵的电影。
陈凯歌因为“在好莱坞工作过”,自然有了国际的视角。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导演是最近几年才有机会去国外拍片,对国外的认识不过一点儿皮毛。所以在对待诸如“奥斯卡”奖的问题,就难免显得幼稚和情绪化。比如时不时传出某大导演流露出“这算什么东西”、“咱们不在乎”或“我想都没想”之类的不屑之语。
然而陈凯歌却坦诚表示:我们不能骗自己,我就算“想”也不一定有这么一个机会。电影圈其实是一个名利场,希望把中国的电影市场做大,只有做大了,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元化的东西。
由此看来,只有当我们社会更加开放,导演和观众视野更加开阔时,中国电影才会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走向世界。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