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于日前落幕,在艺术的旗帜下,美国导演戈斯·凡·桑特以一部反映美国校园杀人案的影片《大象》荣获金棕榈奖,但最大的赢家肯定不是代表着“好莱坞”的这部美国电影本身。
“戛纳电影节”绝对是发展经济的先驱,自上世纪初至今56届的悠久历史,早已对如何招商引资胸有成竹。今年的电影节尽管受到战争与国际恐怖主义以及非典等因素的影响,
不如往年热闹,但还是争取到了NEC、雷诺、欧莱雅等国际著名品牌的赞助及来自七十多个国家的发行商参加市场交易展。
据导演伍仕贤介绍,诸多国际品牌的扶植使戛纳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电影节开幕当天就迎来了1600人光顾交易大厅。六个会场三十六厅,同时放映着库存或是将上映的热片,在主要会场的豪华摊位之外,电影公司还在各大饭店、公寓、豪宅之内另外租设办公室,迎接前来访价的买主。不过通常交易并非在正式拜会时敲定,而是在会场内此起彼落的手机声响中完成。电影节买卖的兴旺自然也养肥了一伙专靠电影节吃饭的会虫,他们作为二级发行商活跃在每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本届盛会的交易额达到了五亿欧元,康城各行业的总收入更高达1.2亿欧元。
中国电影历来都是戛纳的常客,今年四部影片的参展数量虽然不能与历届同日而语,而且《紫蝴蝶》也折断了自己美丽的翅膀,可就是在这场盛会中,《紫蝴蝶》卖出的30多个海外版权是无法抹杀的,虽然比起美国大片是小巫见大巫,但也算分到了“蛋糕的小小一角”。
纵观近年的中国电影除了参展或参赛外,鲜见制作单位参加国际交易会,大多交给海外发行商代理,好像来了就为了领奖或者接受采访,因此失去了许多直接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好的发行必然刺激更多好的制作,所以中国电影要想从戛纳食到更大的蛋糕,必须先参与蛋糕制作的程序。本报记者冯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