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的话剧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主要的争论是在作品是否是写实主义上,似乎写实主义是惟一的艺术道路。不走写实主义就是叛逆,走写实主义就是忠孝节义。实际上人们把伦理道德加在了艺术观上。写实主义在浪漫主义之后出现,实际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科技的发展使人对模仿现实的手法产生了怀疑,人们开始思考艺术创作的新道路。话剧发展也是这样。
用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艺术从业者们偏偏要干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去标新立异,为什么?就是因为艺术从来就是一件为难自己的事业。话剧是五四时期的舶来品,但那个时候的人目光有限,选的大多是写实主义作品。在做了一级批发之后,二级乃致三级零售商们就只卖这一种东西,并且不准再卖别的,这跟行业垄断一模一样。一卖就是八九十年,连原产地都不供货了,还在卖,因为还有仿造品可以生产。可现在的情况是话剧每况愈下,因为他们提供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现代审美与过去的审美有什么不同?我们看看苏珊.桑塔格是怎么说的。她认为以往的艺术品追求真实,是因为“艺术品被看做是一个声明”,“道德正确性”是它的意义。这种对待艺术的方式,与那些受了某种艺术训练并且具有美学感受力的人以适当的方式看待艺术作品时实际产生的体验几乎无关。而“被作为艺术品来看待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体验,不是一个声明或对某个问题的一个回答。艺术并不仅仅关于某物;它自身就是某物。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中的一个物,它不只是关于世界的一个文本或评论。”(《论风格》)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在欣赏现代艺术时困惑的原因。他们面对艺术品时找不到一个意义的回答,他们忘了审美是一种体验过程。就像一个笑话里说的,一个人误了一场球赛,问别人结果,回答是0比0,他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总算没损失什么。
现代艺术(包括后现代艺术)的欣赏需要一定的训练,别指望谁能给你解释什么,解释出来也是他的不是你的,就像参禅的法师一样,真是面临绝壁无路可去。因为西方工业时代以来人的感受能力在丧失,患上了一种群体感觉麻痹症,而现代艺术则起着一种既弄混我们的感觉,又打开我们的感觉的电击疗法的作用。
当然自豪的国人会说我们比西方人有感觉。真的是这样吗?对于你们的排泄物你们有感觉吗?波黑战争时,萨拉热窝被围困,城市吃水都成了问题,每个人一早起来都要排两小时的队去取有限量的水,而得到的水首先不是供饮用,而是用来冲厕所,并且是绝大部分的水。因为他们对环境有感觉,抑或是对尊严有感觉。国人能做到吗?我们都是实用主义者,先喝足了再说。这样的感觉素质在艺术欣赏方面必然导致要求艺术功能的实用化。这就是写实主义的弊病。
实用主义背后是享乐主义。“新艺术和新感受力的严肃性排除了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快感———人们离开音乐厅后还能哼得出的某段旋律带来的那种快感,人们能够识别、认同并按写实主义心理动机加以剖析的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人物带来的那种快感……它使人们的感觉受到挑战,或给感觉造成痛苦。新的严肃音乐刺痛人们的耳朵,新绘画也不娱人眼目。”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受到挑战,看不懂了,泄气了。奇怪的是一些儿童、年轻人却喜欢现代艺术,因为他们没有或少有旧时代遗留的审美趣味。他们能感受这些新艺术,因为他们身上有新感受力。
既然艺术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甚至完全成了两种东西,那衡量他们的标准就不能用同一个。现在的问题是用同一种标准衡量这两者,以至于发生了谭盾和某位老艺术家的不快。
不同人有不同的胃口,能适应所有人的只能是快餐,当然那是垃圾食品。这样好不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自己吃这个不要指责别人吃那个,各吃各的,各做各的。现在我们的剧场还是太少,一方面有些单位把剧场改做餐厅或是改成宿舍;一方面有的团体却没有剧场。
梅耶荷德最终走出莫斯科艺术剧院去办他的小剧院,林兆华们的命运最终也会是这样。(加速器—过士行专栏)
作者简介:过士行,中国国家话剧院专职编剧。曾当过15年文化记者。1989年开始话剧创作,代表作有“闲人三部曲”《鸟人》、《鱼人》、《棋人》,《坏话一条街》,“尊严三部曲”《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又名《火葬场》)等。刚刚首演的《厕所》因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先锋意识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本版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未经本报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侵权举报电话(传真):010-63039303。来稿请赐寄:xjbwysp@vip.sina.com
新浪网娱乐频道独家提供网络支持,地址:ent.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