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音乐剧”是解读和发展当代中国音乐剧的一个关键概念。但是,在音乐剧定义之外是否还存在着联结音乐剧实务的理论化力量呢?尤其是在音乐剧“鱼目混珠”的中国,随着一般国民对音乐剧欣赏品位的提高,如何缔造一种兼具中国民族特色和国际专业水准的音乐剧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机制呢?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我们还必须实现从“音乐剧定
义”向“音乐剧理论体系”的飞跃。
在中外音乐剧界,操作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直左右着音乐剧的发展方向。依据操作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所有的剧目观察或剧目实验以外的概念和理论探求都是虚假的和没有意义的。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音乐剧界抛弃理论的探索,执著于具体剧目的创作与实践,从而导致音乐剧理论,尤其是基本理论的研究,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处女地。近年来,随着中国娱乐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音乐剧的需求日益扩大,一些音乐剧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操作主义的那种狭隘经验主义的弊端,开始以非经验的观点重新梳理和研究音乐剧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教育体系问题。
目前中国音乐剧 “鱼目混珠”的状况之所以出现,理论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歌舞娱乐思想,但音乐剧却是“舶来品”,具有西化的色彩。西方日益成熟的音乐剧经验和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接仿效的模板。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很多不该走的弯路,并能直接在高端开始我们的音乐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是,西方音乐剧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手忙脚乱地忙于迎合西方人不断更新的娱乐需求,他们一头扎进剧目创作与实践,没有分出应有的精力放在音乐剧理论的开发上,造成世界范围内音乐剧理论的真空,至今也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的音乐剧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可资借鉴。音乐剧被引入国内以来,音乐剧理论研究也只是处于引介剧目、历史简介的状态。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普天下没有音乐剧理论或已有不多的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正是由于音乐剧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中国音乐剧界才出现了诸如大跃进、创作力量薄弱、对音乐剧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够、营销力软弱等多种缺陷,关键时侯,连“什么是音乐剧”“该不该对音乐剧进行定义”都搞不清楚,一片稀里糊涂。
外国人没有做或做不了的事,我们中国人为何不能大胆一试?历史把建立科学严谨的音乐剧理论体系的重担和机遇甩给我们中国人,难道我们要知难而退、落荒而逃?要解决中国人的音乐剧理论问题并没有快捷方式可走,依然沿着西化的道路——将西方文化和娱乐经济下建立起来的音乐剧思想、经验、方法直接应用于中国,肯定效果显著,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国音乐剧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在笔者眼里,大家不妨将胸襟放得宽些,西方音乐剧成果之精华顺手捡来,同时不忘品味中华民族固有的歌舞思想的独特魅力,如此兼容并蓄,岂不爽哉?
因此,音乐剧学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应该首先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消费者与西方的是不一样的,西方的市场经验(包括观众经验)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其次,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的音乐剧思想、方法和经验,树立科学的剧场美学思想和严谨的音乐剧创作规范,同时需要系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与音乐剧歌舞娱乐的特点,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要大胆创新,不断提出自己的音乐剧假设和理论。尽管开始时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设也许是很不完整的,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就一定会逐步完善。
最近几年,经过业界一些清醒的人士在学术上和作品上的努力耕耘,那种全面排斥西方,回到中国传统歌舞剧,并从传统歌舞剧中直接发展出现代音乐剧的观点,已经逐渐被主流音乐剧界所放弃。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有一些从事音乐剧创作的人喜欢直接接受西方经典音乐剧作品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和方法,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它们,但是,要发展中国音乐剧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教育体系,形成中国音乐剧特有的理论话语和关键词,仍然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历史如果请你喝咖啡,就用爱与勇气调味,煮制一杯纯正而香醇的咖啡吧!
(感谢音乐剧专家宋安群先生提出宝贵修改意见)